教学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是高校责任和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是高校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抓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建立健全推动论文范文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推动论文范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怎么写作水平,真正把高校建设成为育人的高地、集聚的高地、创新的高地和怎么写作的高地。

一、站位全局,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意义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增强全社会尊重和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是推动论文范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最为重要的社会条件。由于各种理由,社会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轻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现象和倾向。在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诸如“哲学社会科学软、虚”之类的片面性观点。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高校对哲学社会科学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不足。如果以一般产业的投入产出标准来衡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得失成败,让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跟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转,把功利性和实用性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把哲学社会科学与浅近直接的经济目的挂钩,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定位的偏离。
2.高校领导要切实担负起领导和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责任。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领导,这是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有力而坚强的保证。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努力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注意改善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要经常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不足听取哲学社会科学界专家的意见,在党委和政府的决策中重视运用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高校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社科管理部门和研究团队,及时了解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关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倡议,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困难,调动他们投身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有关重大理论和现实不足的研究项目领导也要亲自参与,开展研究。
3.增加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社会经济活动日趋纷繁复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需要深入调研的内容和项目也越来越多,从而所需的经费也势必会随之增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从立项背景、项目预研、研究路径与手段等方面都出现了与包括自然科学和现代研究手段在内的多方面要素的整合。过去那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需“一支笔、一张桌、几本书”关起门来写文章的做法,显然出不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高校必须彻底摒弃“重理轻文”的传统思想,进一步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

二、立足当代,牢牢把握创新是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主题和灵魂

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活力的根本所在。离开了理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我们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创新。

1.学术创新

构建起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发挥高校引领文化创新的功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学术思想基础。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着眼于现实不足的理论深思,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径选择、理论体系、制度构建的研究,推动根基于社会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创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塑造社会主义强国的文化形象;要坚持以学术创新为核心,造就和培养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大师,提高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培育学术精品和传世力作。全面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引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导向功能。

2.思想观念创新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革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不足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重大现实不足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不足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时,要有强烈的现实意识、不足意识、实践意识,“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搞成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知识分子要始终坚守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道德情怀,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落半句空”的学术修养,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认真研究各种热点、难点、疑点、焦点不足,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对策倡议。

3.内容策略毕业论文创新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革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不足的决定》指出,要“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伴随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繁荣兴盛。要产生对人类文明有重大贡献的大学问,就必须在内容和策略毕业论文两个方面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宽研究视野,深入研究既有知识未曾涉及和涉及不深的领域。特别重要的是,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推进学科体系创新,优化学科结构,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坚持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

三、着眼未来,积极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长效机制是重点

1.着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基础和依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怎么写作的基础。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水平,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学科建设。这就要求高校要做到以下四点。一要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二要重点扶持基础学科,切实加强应用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着力培育新兴学科,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三要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生活发展的需要,结合我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实际,优化专业设置,强化课程设计,不断更新教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趣味性。四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智囊团”“智慧库”的作用,构建一流水平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体系。

2.着力培育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构建以创新为导向,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革新试点,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协调发展的创新体系。建立鼓励创新、多出精品的突出成果奖励机制。推动论文范文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注重科学研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提高学校对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策划、培育和承担能力,实现标志性、高显度项目的连续突破。在基础研究、新兴应用交叉研究领域重点扶持一批潜力研究项目,产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创新性成果。

3.努力造就高素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考核、评价和聘用制度,健全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哲学社会科学师资队伍。一要创新科研团队培养工作机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青年教师支持计划、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等。二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造就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名师、大家;依托重大研究项目、重点建设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下大力气培养青年学术后备力量。三要加强教师实践培训,鼓励和支持高校与地方政府、厂矿企业、社区农村联合建设社会调研基地,完善实践教育机制,建立健全教师社会调研、挂职锻炼等制度,增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四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劳动,从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当他们的独创性艰苦劳动受到足够的尊重,遇风险时得到大力支持和真诚鼓励,遭失败时得到贴心的宽容和充分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着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怎么写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瞄准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国家、地方的决策咨询及应用对策研究。要更加关注社会重大现实不足的研究。要更加关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应用转化,进一步做好“咨政”工作,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把“咨政”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优秀研究成果及时向教育教学转化。要更加关注怎么写作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既要“顶天”又要“立地”,在怎么写作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主动怎么写作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5.着力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是出思想、出智慧的学问,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风对知识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这也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应该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风总体是好的,但确实还存在一些论文格式范文忽视的不足,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已迫在眉睫、刻论文格式范文缓。高校要完善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将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聘任聘用和考核评价的基本要求,加强对成果鉴定评价工作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努力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成一方“净土”。
(作者系黄淮学院党委书记)
责编:赵 东

相关论文

关于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浏览量:107547 点赞量:24053

教学培养和提升就业能力:高校责任和使命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不足之一。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在就业。
浏览量:20512 点赞量:6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