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高校教师幸福感状况调查

摘要: 为了解高校教师幸福感的近况毕业论文范文及影响因素,作者采用《综合幸福问卷》对江西省187名正式在编专职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校教师幸福指数得分为(5.36±1.66)分;不同性别高校教师幸福指数有统计学意义(t=-1.98,p<0.05);不同学科高校教师幸福指数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1);不同职称高校教师幸福指数有统计学意义(F=2.84,p<0.05);不同年龄高校教师幸福指数有统计学意义(F=5.37,p<0.01)。由此得出结论:性别、学科、年龄、职称差异会影响高校教师的幸福感水平。
关键词: 高校教师幸福感影响因素
教师的幸福是教师作为“人”、作为“职业人”和作为“教育主体”的完整的幸福,是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高等学校承载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艰巨任务,教师的幸福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关注高校教师幸福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以及整个学校的健康发展,对于构建和谐高校具有重要价值。

1.研究对象与策略毕业论文

1.1研究对象。

选取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科技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共3所高校正式在编专职教师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有效回收率为71.9%。其中男性107人,女性80人;未婚组97人,已婚组90人;年龄在25岁以下34人,25—30岁83人,31—35岁21人,36—40岁22人,41—50岁25人,51岁以上2人;理工类102人,文科类85人;无职称组8人,助教组73人,讲师组57人,副教授组34人,教授组15人。

1.2研究策略毕业论文。

采用《综合幸福问卷》对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包括幸福指数和健康关注、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友好关系、利他行为、生活满意、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共10项内容[1]。经检验,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3][4]。

1.3统计浅析硕士论文。

使用Spss1

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方差浅析硕士论文。

2.结果

2.1高校教师幸福感总体状况。

高校教师幸福指数得分(5.36±

1.66)分,高校教师总体感觉比较幸福。

2.2不同性别、婚姻差异比较浅析硕士论文。

调查结果显示,女教师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教师。未婚的高校教师在生命活力、利他行为、健康关注和友好关系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已婚的高校教师。

2.3不同学科、职称幸福感比较(表1)。

研究结果表明,理工科教师生命活力和幸福指数得分显著高于文科教师(p<0.05),在负性情感得分上显著低于文科教师(p<0.01)。
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幸福指数得分随着职称的上升而上升,教授的幸福指数得分明显高于助教(p<0.05)。比较发现,助教、讲师和副教授生活满意得分显著低于教授(p<0.05),正性情感得分显著高于教授(p<0.05)。副教授负性情感得分显著高于助教、讲师和教授(p<0.05)。在生命活力因子上,助教显著高于副教授和教授(p<0.05),讲师显著高于教授(p<0.05)。助教在健康关注上显著高于讲师和教授(p<0.05)。副教授自我价值显著低于无职称、助教和教授,讲师显著低于教授(p<0.05)。
注:学科a p<0.05,b p<0.01。职称c p<0.05,d p<0.01;与助教比较,e p<0.05,f p<0.01;与讲师比较,g p<0.05,h p<0.01;与副教授比较,k p<0.05,l p<0.01;与教授比较,m p<0.05,n p<0.01。

2.4不同年龄幸福感比较(表2)。

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组教师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41—50岁年龄组在生活满意上显著高于41岁以下教师(p<0.05),在自我价值、人格成长上显著高于25—30岁、31—35岁及36—40岁教龄组教师(p<0.05)。25岁以下教师健康关注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教师(p<0.05)。25岁以下年龄组教师友好关系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教师(p<0.05)。在幸福指数维度上,25岁以下年龄组显著高于25—30岁、31—35岁年龄组教师(p<0.05);41—50岁年组显著高于25岁以下、25—30岁、31—35岁年龄组教师(p<0.05);36—40岁年龄组显著高于25—30岁、31—35岁年龄组教师(p<0.05)。
注:年龄o p<0.05,p p<0.01;与25-30岁比较,q p<0.05,r p<0.01;与31-35岁比较,s p<0.05,t p<0.01;与36-40岁比较,u p<0.05,v p<0.01;与41-50岁比较,w p<0.05,x p<0.01;与50岁以上比较,y p<0.05,z p<0.01。
3.讨论
在性别上,高校女教师幸福感高于男教师,这与邱秀芳的研究结果一致[5]。理由是女性在家庭中女性教师要承担贤妻、良母、女儿、儿媳等多重社会角色,所以更愿意体验和表露情感。对大多数人来说,婚姻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婚姻能减缓生活的困境、得到更多的情感和经济支持,从而婚姻能对幸福感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年龄变量上,36岁以上高校教师幸福指数高于36岁以下的高校教师。理由是36岁以下的教师大部分刚参加工作,职称、收入都较低,工作缺乏经验,处于适应教师职业的过程中,同时又面临家庭、事业发展等多重负担。30岁以上教师生活稳定,收入乐观,事业也具备一定基础,在工作中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些良好的因素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幸福指数随着职称的升高而增长。教授的成就较大,收入较高,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较好。副教授正好处于上升阶段,他们努力争取晋升和提拔,虽历尽千辛万苦,但感到希望很大,因此难免产生更多的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的个人能力一时难以适应,担负巨大压力[6]。
参考文献:
[1]苗元江.心理学视野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5:87.
[2]苗元江,高红英.《综合幸福问卷》老年人群应用浅析硕士论文[J].新余高专学报,2008,13(3):23-26.
[3]郑霞.硕士研究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大学,2007:18.
[4]苗元江.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7,4(4):30-34.
[5]邱秀芳.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47-151.
[6]蔡莉.试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极其调控对策毕业论文[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2):23-25.


相关论文

教学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
浏览量:83679 点赞量:18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