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主动参和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摘要:本文记录了教学案例,展现课堂上让学生做“小老师”,通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设计.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引导他们吃透教材;引导他们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引导他们课堂互动,共同发展.
关键词:主动参与;小老师;有效教学
案例
笔者刚在黑板上写好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准备开始上课. 学生赵某开始激动了,嘴里念念有词:“位置关系有三种:相离、相交、相切. 而且判断的依据是……”于是笔者灵机一动,说:“看来赵某同学对今天学习的内容充分掌握了,老师倡议这一节课就由赵某同学来给大家上,老师当她的助教,怎么样,大家同意吗?”还没等到全班同学们表态,赵某已经走上了讲台,落落大方地当起了小老师: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生1: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分别是相离、相切、相交.
学生2:相切只有公共点.
学生3:相离无公共点……
赵某:预习的不错嘛,还有吗?判断位置关系的依据是什么?谁来说一下?
学生4: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赵某:什么叫距离?
学生5:就是垂线段.
赵某:你刚才乱插嘴不好,而且还说得不完整(说到乱插嘴,她自己都笑了,同学们更是笑翻了天). 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6:相切是相交的特殊情况吗?(赵某听了已经在抓头,她不会.)
学生7:证题时用哪判定策略毕业论文?
学生8:线段和圆的位置关系怎么说?
没想到,在赵某的组织下,学生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七八个不足都顺利地解决了,只是“相切是论文格式范文相交的特殊情况”和“线段和圆的位置关系怎么说”两个不足无法解决. 这时赵某向笔者投来求助的眼光,笔者微笑着引导学生……
不知不觉一堂课就结束了,融洽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热情又一次出乎意料,更让笔者惊讶的是,课堂作业的正确率——两道填空,三道选择,一道证明题,全班46个同学中45人全对,只有一人有一道选择题错了.
教学反思
1. 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线索清晰,“旁枝末节”较少,并且在集体备课时,笔者和大家一起对这一课的重点、难点和要点进行了详细梳理. 初三学生在学习这一课内容时,哪些内容学生容易掌握,哪些不足学生会出错笔者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是一种主体实践的活动,是一种主体建构的过程. 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毕业论文时,就有能力去学习新的知识. 只有让学生个体根据自身实际,去感知、理解、融合新知,才能真正“消化”知识,长久“储存”知识. 同时,当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困难、百思不解,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甚至讲解,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时,才是真正“懂”了:不光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和“学”才是真实有效的.
2. 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 笔者让赵某当小老师,一是因为赵某个性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强,渴望有机会在舞台上展示自己;二是因为赵某思维敏捷,基础扎实,对新知的领悟能力强. 但是,有时表现出沉稳,满足于一知半解,并且好表现自己,常常随便插嘴. 笔者能估计到哪些内容她能讲清,哪些内容她自己懂但不一定能讲清楚. 不出所料,她在“相切是论文格式范文相交的特殊情况”和“线段和圆的位置关系怎么说”这些不足上,她自己都没有真正弄懂,更别说让其他学生弄懂. 笔者让赵某当小老师,就是要让她明白“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的道理. 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经过不断深入地探究,学习才能有成效,这样的学习才是扎实有效的.
赵某执教这节课,有笔者与她的合作,有她与其他学生的合作,有笔者与其他学生的合作,也有教材与每个学生的合作. 只要教师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的空间和时间,使每个学生有参与机会,学生就会通过独立尝试、二人交流、小组讨论、几人合作等学习形式自主解决不足,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获得成功. 所以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拓展,增设一些利于学生讨论合作的学习内容,这对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上,当赵某发现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一知半解就随便插嘴提出批评时,猛然间明白了这也正是自己身上最明显的缺点,这样的感悟就是无言之教,无声之教,比教师直接的批评教育要强上一百倍.
3. 互动交往,生动发展. 教学过程是互动交往的过程,互动交往是人类学习交流的本质特点. 通过交往,由分歧走向统一,由模糊走向清晰. 让“小老师”执教,一方面保证了互动生成始终贯穿于整节课,另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深思不足、解决不足也更加到位. 教学的目的论文格式范文为了“教”,而是为了教“学”.
“小老师”执教,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的一种探索. 让学生客串教师这个角色,赋予“教”新的涵义,应了一句老话叫“教学相长”. 立足于学生层次的“教”,可以让学情更加稳定,也让其他学生有一种挑战的,这样每个学生的参与度高、参与面广、参与热情高,能提高课堂生成的效果.
“小老师”执教,可以克服学生学习的倦怠情绪. 偶尔让学生“客串”教师角色,不失为强化学生合作的新途径. 由学生代替教师上课,让其他学生在耳目一新的同时,好胜心也增强了. 这就是所谓的“教法常变,兴趣常在”.
偶尔的尝试让笔者振奋. 的确,教无定法,这堂意想不到的好课让笔者意犹未尽……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