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政治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之策略

民族地区缺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策略和渠道,利用中学思想政治课对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课堂教学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接受地域文化的洗礼,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的建设,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营造浓郁的氛围。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进行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策略、途径和手段。以现有的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为依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民族地区的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应充分发掘教材中与民族精神相关的内容,结合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初中阶段,初中一年级教材包含有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通过学习上册中的第三课(磨砺坚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第四课(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第五课(正确看待自己,增强自尊自信),让学生了解坚强的意志有哪些表现和作用,使学生明白应该自觉磨砺意志;让学生知道人生中难免有挫折,必须在挫折中奋起,培养承受挫折和开拓进取的品质;让学生懂得“人贵有自尊自信”,应该正确认识自尊自信和培养自身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结合下册中的第七课(待人真诚热情,建立真挚友谊)渗透“诚实守信”的教育。第九课(培养爱国情操,树立崇高理想),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事迹以及面对美国女学者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回答开头,使学生立刻捕捉到华罗庚那爱国的挚情和崇高的理想。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就能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爱国情操,应该怎样去培养这种高尚的情操。
初中二年级上册教材的第四课(依法保障、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下册中的第十四课(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安全的义务)和第十五课(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第四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第十四课的学习,能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有着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青年学生应该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结合第十五课,可以对学生进行见义勇为、勇敢不屈精神的教育。
初中三年级教材着重进行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在三年级的教学中,可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使学生全面把握先进文化的含义,进一步明确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知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还可结合“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知道,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正是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在初中阶段,可结合上述内容的教学,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知道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引导他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高中阶段,高中一年级教材着重进行《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基础知识、选修基本理论观点的教育。政治教师可结合经济常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平等、竞争、法制和等观念。但相对来说经济常识的内容与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联系较远些,所以本文在此不做阐释。
高中二年级教材着重进行新知识《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观点的教育,同时结合进行科学人生观的教育,说明青年学生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主观能动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原理和观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特别在高一下期的《政治生活》的教学为例,结合高中历史知识来说明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
第一,在“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的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国家与公民关系的知识,旨在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自觉履行义务。但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及西方对国家、民族观念的削弱和否定,使学生对国家观念逐渐模糊和淡化,因而有必要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国家意识。充分利用教材中资料卡有关爱国主义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人们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祖国忠诚和热爱的感情,它是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励人们为自己祖国的存活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的内涵十分丰富,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对外来侵略者无比仇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把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强化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在“坚持中国的领导”及“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教学中,渗透党开辟了培育民族精神的新境界,增添了民族精神的新内涵,使民族精神焕发了新生机,以及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策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在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开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境界。中国是一个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发展民族精神内涵,富有培育意识的政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民族精神的培育须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而开展,中国适时提出了发扬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自立精神、开放精神、竞争精神、效率意识、兼容精神、法制精神等等,培育了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科学精神,要求去除传统的循规蹈矩、安于目前状况的旧习,使民族精神富有时代气息和现代气派,这都是中国增添民族精神新内涵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为总书记的党进一步强调要牢记“两个务必”,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华民族正是在这些具有时代作用的民族精神的激励下,克服了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新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决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防止和反对腐败,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一是要靠教育,二是要靠制度。这里的教育就包含着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精髓的民族精神教育。勤劳勇敢是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中华民族依靠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缔造了中华文明,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世代不息的力量源泉,它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是战胜各种风险的精神动力。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国人身上集中表现为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党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从而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目标。第三,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的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统一的教育。民族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是处理国家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成员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令世人为之瞩目的这一片热土,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民族团结尤为重要。中国从秦始皇统一为集权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有分裂,但总的来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根本理由就在于中华民族有高度的整体感、责任感,在于各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的优良传统。因此要加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倡导各民族和睦相处、平等互助、共同发展,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一切民族歧视、民族分裂行为。对中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我们时怎么发表展的需要。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企图颠覆祖国的活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尤为必要。在实施民族团结教育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一,让学生知道我国各族人民友好团结,历史由来已久。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共同开发了祖国辽阔的疆域,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载辉煌的中华文明史册。第二,让学生懂得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有些中学生认为,民族团结仅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学生无关,这显然是一种误解。通过学习教材内容,让学生懂得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团结、互相帮助、互相融洽,谁也离不开谁。民族团结进步是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要靠各族人民其中包括青年学生的共同努力。可见,维护民族大团结,谁也不能置身事外。第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学生增强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针对学生对加强民族团结持怀疑态度,如果在教学时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不但不能说服学生,反而会助长他们的逆反心理。教师应该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力求做到使学生心服口服。例如,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兴建了许多大工程,如青藏铁路、乌鲁木齐——库尔勒铁路的开通,吐-哈油田的开发等以及很多惠民政策。
第四,在“国际竞争”、“坚持对外开放”的教学中,渗透文化力、吸收先进文化和抵制西方腐朽文化侵蚀的教育。当今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力量当然包括民族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离开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国际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国防等物质实力的竞争,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等文化力的竞争。在对外开放中,一方面要善于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点和长处,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必须警惕和抵制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思想文化制约和占领别国文化阵地、消解别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图谋。
民族地区学校要积极探索和实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结合,紧紧围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题,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增加民族精神教育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既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政治经济形势,更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群体,因地制宜的开展。积极改善教学策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结合政治教材中与民族精神相关的内容,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能局限于教师的理论说教和学生的死记硬背。通过调查,这个地方的学生有92.0%的同学比较反感这种做法,大部分同学希望老师能够采取灵活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民族精神的教育过程中。对广大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应当遵循养成教育和感悟教育的原则,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师生互动、情景模拟、心理疏导等新颖的教学模式,采用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平台,同步积极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和策略的改革,彻底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单纯传授知识、空洞讲授理论、死记硬背概念等不良倾向,切实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注重运用现代化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把道德学习与道德行为融为一体,坚持“学”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民族精神知识的同时,自觉地内化成行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力求实效的目的。现以“启发式”教学为例,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积极改善教学策略。我国教育家孔子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育思想宝库。此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不仅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内容日趋丰富,体系日臻完善,对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迪、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深思及主动实践的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发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有效地发展认识理由的能力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思想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原理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注重引发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走,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应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一教学策略。第

一、提问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设置理由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民族精神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策略之一。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理由,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理由的结果。

二、举例启发。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相反的事例进行对比,采用对比启发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人物、事物乃至时空、场景等进行对比,从而领会教学内容,强化自身的道德认识。

三、情境启发。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理由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感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在讲“民族团结”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一盘散沙和一些水泥,在演示中让学生知道一盘散沙并无力,如果加上水和泥,凝固以后硬无比的道理。还可用一个手指和五个手指举篮球做实验,创设一种“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眼目睹、耳有所闻、心有所悟。
处以上的这种策略,还可以从结合地域、校园文化,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来营造浓郁的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听→看→说→写四段论的教学形式。①听,即让学生听教师结合实际的例子和经典文献讲授相关理论内容,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文字表述,图像印证,声音搭配,形成直观、立体的教学刺激系统,提高学生的兴奋度、接受度。②看,即让学生观看与讲授内容相关的影音资料。所谓事实胜于雄辩,真实感人的事例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容易被广大学生接受。而且感物动情是一种心理效应,当人们读到、听到或看到某些感人事例时,不免感慨万千,情动于衷,而表于行。影像的生动性、直观性和真实性极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如在讲授《培养爱国情操,树立崇高理想》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集体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要比纯粹的理论说教效果显著得多。③说,即学生在看完资料后就提出的理由展开讨论,教师简单小结。活生生的事例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已经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还需要引导他们通过分析、讨论、辩论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加深理解。④写,即安排学生写讨论总结或学习心得,加深体会,课程结束后布置小论文写作。因为,即使课堂上群情激愤,很有感触,如果得不到认真总结与深入深思,“看”过之后就过了,最终的教学效果犹如水过鸭背,收效甚微。
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合力。

一、学校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及教师的功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我国,学校是全体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看,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到各级各类学校,贯穿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特点,针对各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制订相应教育目标、要求和方案,既突出民族精神教育在各级学校的层次性特点,又注重不同阶段的整体性衔接。从教育途径看,既要在各学科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又要重视日常养成,发挥第二课堂潜移默化的隐性熏陶作用,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从教育者看,既要强调专职人员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作用,又要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怎么写作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思想来抓民族精神教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学校还可以把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当地能展现出民族精神风貌的模范人物请进来,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二、家庭是民族精神教育的起点。

对于中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要,家长要注意用正确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家庭是民族精神教育的起点,家庭亲人的情感教育是做好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内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父母子女之间的亲和力减弱了学校、社会教育易于产生的逆反心理,父母子女之间的代际传递自然而有效地保持了民族精神的延续性,这无疑有利于强化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一方面,家庭教育的功能体现在其起点作用上,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活动场所和时间主要集中在家庭内,所受教育主要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时期所受家庭教育的优劣对人一生影响至深。“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故事广为流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家庭教育对个体精神、人格成长的特殊作用。这就要求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作用,把家庭教育和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结合起来,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注入学生的心灵,在其心灵深处埋下民族精神的种子。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还是一种从起点到终点的全程教育。家庭生活将伴随人的一生,人们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优良的家庭教育,不只为家庭培养好成员,更能为社会培养好公民;不仅塑造公民的个体灵魂,而且影响民族的整体精神。因此,家庭教育在民族精神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启蒙和熏陶作用,民族精神要从小开始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就要从家庭教育抓起。

三、社会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大课堂。

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是中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坚实基础。社会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强化和补充。民族精神教育本身就是一项要求群众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一项需要多方关心支持的社会工程,只有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才能营造有利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良性社会环境。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社会教育,就要注重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革命道德教育的结合,以传统美德的弘扬来推动民族精神的培育;充分利用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革命道德的弘扬来提升民族精神教育;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与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的结合,以时代精神的培育来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新闻宣传、文化、广播影视和出版社等部门应充分发挥其作品在中学生中特有的感染力,“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健康向上的精品力作来引导学生、塑造学生;还要注重从政策引导、法制建设等方面为民族精神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从社会舆论、大众传媒等方面营造浓郁氛围,尤其应注意运用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在网上开辟民族精神教育的新课堂和新阵地。
总之,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因地制宜的教育学生,还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内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以及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有责任为每一位学生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空间,使民族精神在学生心灵深处得以生根、发芽。

相关论文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革新精神

论文摘要:要建设“革新型国家”,就要培养革新型人才,思想政治课肩负着重要使命,主要以建立新型师生联系,改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敢于质。
浏览量:23107 点赞量:6875

企业,如何倡导和培育企业精神写作策略

企业以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其实力、活力、应变力和创造力企业人的能力和精神的整体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开展职。
浏览量:15190 点赞量:5248

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探究

革新开放30年,伴随着全球性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创新型社会的积极构建,激发了人的创造热情,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与发展,处于民族复。
浏览量:145758 点赞量:31624

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革新开放30年,伴随着全球性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创新型社会的积极构建,激发了人的创造热情,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与发展,处于民族复。
浏览量:10102 点赞量: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