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历史真实还是心灵真实相关

【摘要】古代文学的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古代文学的探讨和教学人员感受到了严重的不满和压力。古代文学的教学当务之急是革新课堂教学,古代文学的现代化之路则当自学科探讨和教材建设开始。路正长,但只要同仁们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古代文学必能重放光芒,必能在当文化建设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关键词】古代文学, 教学, 历史真实, 心灵真实 , 审美视野
【 abstract 】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meet serious embarrasent, the ancient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eaching staff feel the serious discontent and pressure.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it is imperative to refor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cient literature of modern way is when the subject research and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began. Vielleicht ist unser weg noch weit, but as long as people are together, do your best, ancient literature will be able to replay light, shall be in when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 key words 】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history real, true heart, aesthetic view

中图分类号:G42

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备受奚落的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的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古代文学的探讨和教学人员感受到了严重的不满和压力:古代文学的教学成了“职业的批评”,教师墨守成规、老生常谈、缺乏敏锐的艺术感觉;在“这里没有趣味,没有生命,没有任何文学所应该具备的丰富的意味”; “几十年来,文学教育变成了这么一种东西,它使人的心灵变得越来越教条、刻板”; “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诠释系统。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学,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这些尖锐的批评,虽说是针对于整个文学教育而言的,但自觉的古代文学教学和科研人员也不应该推御责任。古代文学教学的一个显然失败在于古代文学传统备受当代文化的冷落,无法深入大众,难以参与当代文化建设,成为推动社会文化素质提高的手段;文学传统只剩下供幼儿习读的片言只语,再也无法以其光芒烛照我们的时代。剔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反观古代文学探讨和教学本身,我们知道:古代文学教学的尴尬,源于学科建设的严重落后,源于教学手段的贫乏、刻板。由于缺乏人文情怀、当代意识、学术规范和宽广视野,古代文学的探讨事实上已被排除在现代学科之外,局限在学科内部繁殖大量无关紧要的命题,逃脱了文学传统应负的社会历史重任。古代文学的教学则连传统的涵咏吟诵的功夫也已失落,更谈不上心灵的感悟和时代精神的灌注,古代文学教学成了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很少做到在我们所存活的社会以自己的方式——思想深度、感悟能力和文学才情——去诠释文学。

二、理顺各层联系,加速学科建设环境审计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探讨自20世纪初期王国维、梁启超、胡适开始,到随之而来的闻一多、鲁迅、朱自清、俞平伯、钱基博、钱钟书、刘大杰,到此后的游国恩、王季思、林庚、李长之、萧涤非、余冠英、谭丕模诸先生,乃至当今的青年学者们,经历了十分曲折而又艰难的历程。经过近100年的努力,中国古代文学探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学科雏形和探讨队伍基本建立,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教材和基本定型的评价标准,发表、出版了大量的探讨论文和学术著作,文献的整理和论述的借鉴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整体而言,真正现代作用的古代文学学科并未形成。由于缺乏现代作用的中国特点的文学论述的指导,古代文学的探讨大多停留在事实陈述的层面,缺少对文学作用的诠释。也由于局限于传统和学科内部,无法向当代文化提供独特的贡献,更无法产生全球性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现代建构需要集前人(尤其20世纪)探讨之大成,需要中国特点的文艺论述的指导,甚至以根本上讲还有赖于整个国家现代化情况的改善(中国目前的现代化只处于起步阶段,文化的现代化还远在物质现代化和体制现代化之后),当务之急则在于理顺以往各种观念的相互联系,打破二元对立的格局,树立全新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观念,为现代学科的建立夯实基础。
1、历史传统与当代意识
传统是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保存与传递文化的形式,它指谓着以过去到现在所保留的文化内容。传统不仅永恒有着,而且时时刻刻、实实在在地规约着现代的进展,任何人没有理由也不可能渺视传统的有着,文学传统更当如此。但传统并不意味着过去,遵循传统也并不意味着回归历史。以本质上讲,传统是一种进程,传统的内容、价值、作用在历史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开放和重建的。每一代人都是站在自己的时代境遇中解释传统的,带着现实的不足向传统讨教,以现代性出发,建构传统对现代的作用。因此“解释传统的根本要义就在于指向现在、射向当前……以而冲破旧的藩离,开拓新的世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界、新的未来。”也因此,解释传统并不仅仅拿传统为我所用,而是“重建”传统,以当代意识赋予传统新的时代的价值内涵、新的作用与生命,文学艺术是主观化、个人化的,文学史的建构自然更需一种现代精神或者说当代意识,“文学史探讨与一般历史探讨最大不同之处,是它不像一般历史事实那样具有相对的确实性。”[3]因此文学史的诠释必须注入当代意识,以当代意识反观历史,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而不仅仅是一般的文学事件和文学细节的单纯考证,不应只是对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的复述和描绘,单纯的去搜集史料,整理浅析史料,而忽视文学史的当代关怀。
重写文学史要努力使古代文学探讨获得当代人的关注,引起当代人的共鸣,把古代文学探讨推向当代的社会舞台,并争取到一定的社会文化地位。
2、社会本体与文学本体
这也是一场难解难分的辩论。文学探讨究竟应以社会学的视野还是文本的视野?两者都有其有着的理由也有其偏颇的一面。就中国古代文学来看,这一争论更加源远流长,但总的来说,对文学本体的认识不够,现代作用的文学本体论述更远未确立。古代文学原本是哲学(包括经学和子学)和史学的附庸,古代文学的探讨策略也主要是经学的训诂释义和史学的知人论世,没有构成独立的本体论述,或者干脆说,文学探讨很少是一种自觉的专业行为,过去的文学史,实际上也是包罗万象的学术史。20世纪初期开始,学者们意识到文学探讨不能再依赖于哲学和史学的法则。梁启超提出了“唯美的”和“情感的”文学本体论口号,王国维写出了《红楼梦评论》,都体现出把文学探讨由哲学转入文学的走势。但这些现代作用的探讨并没有占住文学探讨的潮头,并没有给学术界以强烈的刺激作用,古代文学本体的不明确和文学探讨论述的缺乏使古代文学的探讨终未树立起现代学科规范。40年代到70年代是工具论、庸俗社会学占主导的时代,把文学内部不足简单地对应为政治、社会中的条条框框,严重地延缓了古代文学学科的建设。80年代以来,古代文学的探讨有了全新的变化,但饥不择食的探讨者们急功近利地引进域外文学论述方式之后,还没来得及创立起真正经过严格深思符合古代文学特点的文学论述。古代文学的探讨要有一种宏阔的视野,也离不开社会学的策略,譬如唐诗,它便是唐代重要的文化事件,并不是“文学圈”有限的诗人所独享的话语,因此唐诗探讨要想获得新鲜的活力,便须以狭隘的文学范畴中生发开来,发掘其在社会层面的意味。但总体而言,当务之急是要使古代文学获得一个独立自足的探讨领域,以便回避历史学、社会学对本学科非分的侵蚀。

    相关论文

    探究后现代后现代文学中真实历史要求

    摘要 后现代小说常给人以荒诞的印象,似乎与历史的求实态度相去甚远。然而,后现代大师们却常常利用后现代小说的独特写作技巧,以独特的视。
    浏览量:119392 点赞量:26361

    探究手法历史真实和传奇手法小结

    摘要:牛维佳纪念辛亥革命的小说《武汉首义家》讲述了武昌辛亥革命影响下,武汉泰谦衣帽庄二掌柜洪山恩等人的悲欢离合。全书在历史真实的基。
    浏览量:145035 点赞量:31336

    历史真实诗意解读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围绕着“新语境下的历史题材绘画”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历史题材绘画的综合叙述,简要地介绍西方与中国的历史题材绘画的。
    浏览量:10817 点赞量:3315

    简析真实文本真实和历史真实小结

    摘 要:《创业史》曾因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广阔生活,被誉为“史诗性”作品,但重读这篇昔日的经典文本,可以发现柳青所精心营构的这。
    浏览量:119958 点赞量:26277

    教学关于古代文学课程考试策略

    内容摘要:在传统考试策略毕业论文的基础上,选择性、辅助性地采纳课堂随机口试法、课程论文考试法、有限开卷笔试法、自拟试卷考试法、试卷。
    浏览量:34034 点赞量:8650

    送别,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送别”

    【】送别是极为平常的人生,送别也就成了我国古代文学中极为常见的题材,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的想象,艺术的再现了蜀道的奇丽惊险和凌越。
    浏览量:21918 点赞量: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