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义理南北朝南北朝三礼学

摘要:南北朝三礼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上承汉学,下启宋学,在三礼学进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南北朝三礼学著述散佚殆尽极为他诸种理由,现代学术界对南北朝三礼学的探讨还相当薄弱。本论文在整理并深入分析现存南北朝三礼学著述佚文从及充分使用南北朝三礼学残卷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对南北朝时期的三礼学进行了较为全面体系的考察和研究。本论文共七章。第一章主要简介了南北朝三礼学进展的概况。南北朝时期三礼学进展成为显学,三礼学教育发达,三礼学教育与三礼学探讨互为因果,互相推动。南北朝时期,三礼学主要体现为三礼义疏之学。义疏作为一种全新的经典阐释体式,它究竟是引自佛学的舶来品还是儒家经学阐释体式自然的衍化,学术界的观点不一。本论文通过深入稽考现存经学义疏佚文,发现无论是讲疏体义疏还是疏注体义疏,在体例上都是兼释经注的。本论文考证了义疏之名的起源,进一步梳理了义疏体例的演变历程,并认为在南北朝从前,儒家已经出现了兼释经、注的训释体例。也就是说,义疏是儒家经学阐释体式自然演变的结果。南北朝时期郑学与王学之争已不如前代激烈,但仍有一定的余音。在学术探讨领域,郑学基本取代了王学;在现实礼制建设中,二者影响力相当。第二章主要研究了南北朝三礼学进展的社会背景。南北朝三礼学之所从进展成为显学并且个性鲜明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南北朝时期,统治者重视礼的教化功能,整个社会形成了浓郁的敬礼、遵礼之风。这一时期,礼被用于政权的建设与巩固。对于南朝人来说,兴礼乐、倡礼学与国家的兴亡密切相关;对于北朝人来说,学习、吸收中原的礼乐文更多中国各体文学化与争夺华夏文明的正统地位息息相关。南朝在三礼学外衣的笼罩下,君权与宗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斗争与妥协,礼成为维护门阀特权从及进行权力博弈的工具。北朝的世家大族受到了当政者的保护,同样需要使用三礼学来维护其地位。以魏晋开始,原来仅记录于经典中的五礼制度才真正成为现实,南北朝时期五礼制度进展成熟,极大地促进了三礼学的繁荣。第三、四、五章主要针对南北朝三礼学者极为著述进行探讨,以而客观地分析了南北朝三礼学的整体面貌。南北朝三礼义疏著述散佚殆尽,面临文献缺失的难题,本论文转变传统首先分析单部著述的办法,在综合分析所有佚文及三礼学残卷的基础上,先以整体上把握南朝与北朝三礼义疏的异同。南、北朝虽然划江而治,但是南朝与北朝之间的学术交流一直没有中断,这就使南朝与北朝三礼学共性良多。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三礼义疏都进展与补充郑注。在佛、玄谈辩之风的影响下,南北朝三礼义疏都注重问答与辩难。南北朝三礼义疏在训释词语从及证成经、注之说时,相似之处颇多。关于南北朝三礼义例之学,目前学术界探讨成果不多。南北朝时期,三礼义例之学进展迅速,本论文体系地梳理了义例学的起源与进展,明确了三礼义例的含义,区分了礼例与仪节,并明确指出礼例术语的起源。在深入分析三礼著述的基础上,本论文总结出南北朝三礼义疏发明礼例所用的五种共同办法。三礼义例之学除了礼例之学从外,还包括义理之学。“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南北朝三礼义疏主要阐发的是仪节或礼例背后的政治与义理。礼学作为经学的一种,除了发明礼例之外,还发明经例,所从文本还简介了南北朝三礼义疏对经、注书法的发明。南朝与北朝长期分立,南朝与北朝三礼学相异之处也不少,主要体现在对郑注的态度上。南朝三礼义疏时有对郑注的背离,北朝三礼义疏则笃守郑注,极少否定郑注。本论文在对比客观地分析了南朝与北朝三礼学异同的基础上,又分别对南朝与北朝主要三礼学家极为礼学著述进行简介,从期能客观评价各家著作的不同特征。虽然各家义疏所传于后世的佚文都不多,但在结合南朝与北朝三礼义疏异同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可使用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可从认识南北朝礼学家极为著作的不同风格。第六章主要讨论了南北朝三礼学的运用。南北朝时期,三礼学与五礼制度建设关系得非常密切,三礼学的“工具理性”得到了更大程度地发挥。三礼义例之学最直接地指导了南北朝礼制的建设。三礼义例学指导礼制建设有三种结果:一是革新旧礼;二是制定新礼;三是解决礼条冲突背景下礼的适用规则不足。三礼义例学在指导新礼建设时,有两种办法:一是从义制礼;二是从例制礼。在对南北朝三礼学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总结了南北朝三礼学的时代特征。第一、南北朝三礼义疏具有一定的形而上色彩,开宋学之先。第二、南朝三礼义疏“疏亦破注”,与唐代三礼义疏“疏不破注”形成鲜明比较。第三、南北朝三礼义疏都求“通”不求“实”。南北朝三礼义疏在阐释名物、章句、礼例时,好从今证古,又好用弥缝疏通之法,主要目标并非是求取客观真相,而是疏通三礼经、注,使之成为一个可从互相证明、互相贯通的系统,以而维护经、注的合法性与权威性。第四、南北朝时期,例学已经对比发达,礼学家厘析礼例的办法趋于复杂,专门的例学专著已经出现。第五,南北朝三礼学与现实礼制建设关系密切。

    目录4-9

    摘要9-12

    Abstract12-14

    绪论14-19

    一、 探讨的缘起14-15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探讨近况及走势15-17

    三、 本论文探讨的主要内容、办法及目标17-19

    第一章 南北朝三礼学概说19-59

    第一节 三礼学为南北朝时期的显学19-25

    一、 礼学著述数量庞大19-21

    二、 礼学人才辈出21-22

    三、 礼的地位突出22-25

    第二节 三礼学教育发达25-47

    一、 南北朝的三礼学教育25-33

    (一) 征辟礼学名家教授三礼学25-28

    (二) 兴办学校教授三礼学28-31

    (三) 对皇室、宗亲进行三礼学教育31-33

    二、 南北朝民间的三礼学教育33-40

    (一) 民间学馆的三礼学教育33-37

    (二) 家族内部的三礼学教育37-40

    三、 南北朝三礼学教育的特征40-47

    第三节 三礼义疏繁荣47-56

    一、 南北朝三礼学主要体现为义疏之学47-49

    二、 义疏体例的特征49-52

    三、 义疏之名的来源52-54

    四、 义疏体例的演变历程54-56

    第四节 郑、王之争尚有余音56-59

    第二章 南北朝三礼学进展的社会背景59-76

    第一节 统治者重视礼的教化功能59-61

    第二节 礼直接用于政权的建设与巩固61-68

    第三节 门阀政治与君臣博弈促进三礼学探讨68-70

    第四节 五礼制度建设促进三礼学进展70-76

    一、 推动了礼学家对三礼义例的深入探讨73

    二、 促使礼论类著述大量涌现73-76

    第三章 南朝与北朝三礼学的异同76-134

    第一节 南朝与北朝三礼学的共性76-123

    一、 南北朝三礼义疏都进展与补充郑注76-81

    (一) 发新义而完善郑注77-78

    (二) 为经文作出新解78-79

    (三) 释郑注未解之经文79-81

    二、 南北朝三礼义疏注重问答与辩难81-82

    三、 南北朝三礼义疏释词语、名物所用共同办法82-88

    (一) 因声求义83-86

    (二) 从今证古86-87

    (三) 取证文献从释义87-88

    (四) 析言从释义88

    四、 南北朝三礼义疏证成经、注之说所用共同办法88-92

    (一) 从文献互证88-91

    (二) 依常理推理91-92

    五、 南北朝三礼学重视发明礼例92-115

    (一) 义例学的起源与礼例的含义92-99

    1. 义例学的起源及进展92-94

    2. 礼例的含义94-95

    3. 礼例与仪节的区别95-99

    (二) 南北朝三礼学发明礼例的基本办法99-115

    1. 依正例揭示变例法100-102

    2. 从归纳法发明礼例102-106

    3. 从推理法发明礼例106-109

    4. 从综合法发明礼例109-111

    5. 从弥缝法发明礼例111-115

    六、 南北朝三礼义疏阐发义理的相同之处115-119

    (一) 对义理的阐发116-118

    (二) 对政治义理的阐发118-119

    七、 南北朝三礼义疏都发明经、注书法119-123

    第二节 南朝三礼学与北朝三礼学之间的差别123-134

    一、 南朝三礼学对郑注的背离123-132

    (一) 弃郑注而用他说123-126

    (二) 弃郑注而自立新说126-132

    二、 北朝三礼学对郑注的笃守132-134

    第四章 南朝主要礼学家极为礼学著作述略134-164

    第一节 雷次宗与《略注丧服经传》134-136

    一、 雷次宗生平极为著述介绍134-135

    二、 雷次宗《略注丧服经传》释经、注的特征135-136

    (一) 开南北朝重视礼例分析风气之先135

    (二) 注重对丧服服饰规制的考证135-136

    第二节 庾蔚之与《礼记略解》136-143

    一、 庾蔚之生平极为著述的辑佚136-140

    (一) 《梁书》中遗存的庾蔚之礼学著述136-137

    (二) 《颜鲁公集》中遗存的庾蔚之礼学著述137

    (三) 《通典》中遗存的庾蔚之礼学著述137-139

    (四) 《晋书》中遗存的庾蔚之礼学著述139-140

    (五) 《礼记正义》中遗存的庾蔚之礼学著述140

    二、 庾蔚之《礼记略解》释经、注的特征140-143

    (一) 从方言释词140-141

    (二) 释句读而求新解141

    (三) 校勘正义141-142

    (四)通语法而释名物142

    (五) 好从义理治《丧服》142-143

    第三节 何胤与《礼记隐义》143-146

    一、 何胤生平及著述介绍143-144

    二、 何胤《礼记隐义》释经、注的特征144-146

    (一) 善于随文释义144

    (二) 好观境训义144-145

    (三) 好从相似之物互释145-146

    第四节 贺玚与《礼记新义疏》146-147

    一、 贺玚生平及著述介绍146

    二、 《礼记新义疏》释经、注的特征146-147

    (一) 注重建构三礼学基本论述框架146

    (二) 带有一定的形而上色彩146-147

    第五节 崔灵恩与《三礼义宗》147-150

    一、 崔灵恩生平极为著述介绍147

    二、 《三礼义宗》释经、注的特征147-150

    (一) 工于义例分析147-149

    (二) 直接指出经文之误149-150

    第六节 皇侃与《礼记义疏》150-164

    一、 皇侃的生平及礼学著述考述150-151

    (一) 马国翰所辑皇侃《礼记义疏》150-151

    (二) 《礼记子本疏义》151

    二、 皇侃《礼记义疏》释经、注的特征151-164

    (一) 直接指出经、注之误151-152

    (二) 受佛学与玄学影响152-156

    (三) 受宗法制度影响156-158

    (四) 受自然环境影响158-159

    (五) 重大礼学不足上从郑学为准159-161

    (六) 着重强调上下经文的关系161-162

    (七) 保留问难之辞162-163

    (八) 重视构建三礼学基本论述框架163-164

    第五章 北朝主要礼学家极为礼学著作述略164-173

    第一节 刘芳与《礼记义证》164-165

    一、 刘芳生平及著述简介164

    二、 《礼记义证》释经、注的特征164-165

    (一) 专守郑注,不引他说164

    (二) 尤长音训164-165

    (三) 工于礼例分析165

    第二节 熊安生与《礼记义疏》165-173

    一、 熊安生生平及著述介绍165-166

    二、 熊安生《礼记义疏》释经、注特征166-173

    (一) 专守郑学166-168

    1. 解郑注常高人一筹166-168

    2. 作新说亦存郑注168

    3. 引他说亦存郑注168

    4. 偶指郑注之误168

    (二) 不善音训168-169

    (三) 注意对语法的解释169-170

    (四) 客观分析经文之间的关系170-171

    (五) 好引外义从解经171

    (六) 注意《礼记》各篇观点多元现象171-173

    第六章 南北朝三礼学对礼制建设的指导173-182

    第一节 指导礼制建设的两种义例173-175

    一、 三礼经、注已有义例173-174

    二、 南北朝礼学家新发明的义例174-175

    第二节 在三礼义例学指导下的礼制建设175-182

    一、 革新旧礼175-178

    二、 制定新礼178-180

    (一) 从义制礼178-179

    (二) 从例制礼179-180

    三、 解决礼条冲突背景下礼的适用规则不足180-182

    第七章 南北朝三礼学的时代特征及对后世三礼学的影响182-199

    第一节 南北朝三礼学的时代特征182-187

    一、 稍具形而上色彩182-184

    二、 疏亦破注,勇疑经文184-185

    三、 求“通”不求“实”185-186

    四、 例学对比发达186

    五、 与现实礼制建设关系密切186-187

    第二节 南北朝三礼学对后世三礼学的影响187-199

    一、 对唐代三礼学的影响187-197

    (一) 体例上的影响187

    (二) 内容上的影响187-197

    1. 孔疏以文字方面修订皇疏187-189

    2. 孔疏删理皇疏189-197

    二、 对清代三礼学的影响197-199

    结语199-200

    主要参考文献200-20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208-209

    致谢209

相关论文

现代文学《春秋》礼学探究

【硕士论文】:《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乃“礼义zhi大宗”。唐代杨士勋在《榖梁传疏》中说:“左氏礼。”礼学是关于礼的学术活动的总。
浏览量:105287 点赞量:22922

现代文学往礼学视域探究荀子文艺思想

【硕士论文】:在国内外前贤荀子思想研究的上总结和评述,力图从礼学视域角度研究荀子文艺思想。荀子文艺思想乐、《诗》、文等范畴,以礼学思。
浏览量:83061 点赞量:18997

关于古代礼学分类与其学术作用站

[收稿日期] 2012-11-10[基金项目]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传统礼制及其现代价值”(12AZD077)[作者简介] 兰甲云(1963—)。
浏览量:14240 点赞量:4772

试议孟子经和权统一:孟子之礼学微探生

摘 要 孟子继承自周公、孔子以来关于礼学的思想传统,在礼坏乐崩的历史背景下,面对别人的违礼行为,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维护了宗法等级制度。
浏览量:11592 点赞量:4545

《礼记》所见礼学和人完善思想

《礼记》是早期儒学的一部经典,尽管它不是一个作者的作品,但是它四十九篇的思想反映了儒学从先秦到秦汉时期的一个发展过程,即不断扩展和深。
浏览量:69389 点赞量:15850

荀子礼学思想现代价值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著名的儒家人物,荀子哲学主要就是礼学。礼在荀子哲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可以说荀子哲学的方方面面都是围绕着礼的阐述而展开的。
浏览量:104623 点赞量:22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