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误读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误读能力

“误读”一词是由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布鲁姆提出来的,他认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语词的能指之间的无止境的意义转化、播撒、异延,而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的,所以寻找原始意义的阅读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创造意义,是读者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即“误读”。这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的目标指引:“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误读”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但一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误读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

一、针对现状,树立学生创造性误读的意识

在中国现行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以知识训练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的低层面之上。在这种教学中,教学参考书和教师往往以“正读“的姿态出现,对课文的解读拥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根本不允许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活动有发挥创造的余地。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创造性误读的能力。
伽达默尔说:“对于文本的理解总是超越于原作者的。因此,理解不仅是一种复制行为,而且也是一种创造行为。”也就是说阅读往往不是对作者原意的机械追寻,而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在对文本意义的解释方面,并不存在某种最高或最终的权威,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学生完全可以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形成创造性误读。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误读能力,必须要先树立学生创造性误读意识, 要做到敢于批判课文的内容,并陈述理由;敢于质疑老师的观点,与老师展开交流和讨论。破除了权威和迷信,学生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对课文的创造性误读。

二、营造氛围,点燃学生创造性误读的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那么,如何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呢?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建立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从人格上尊重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自主发现,要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争论探究,允许保留意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在学生的回答中,有一些是由于对文本理解不足而造成的误读,教师就应引导修正; 有些虽显得幼稚浅薄,但却是鲜活的富有原创性的误读,教师就应肯定他的原创精神,并因势利导,走向创造性误读;有些是熠熠生辉的创造性误读,教师就应鼓励并提倡。总之,让每一个学生在你的课堂上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点燃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shuoshilunwen.com

创造性误读的热情。

三、立足课本,提升学生创造性误读的能力

伽达默尔说:“对一个文本或一部艺术作品里的真正意义的汲舀是永无止境的,它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也就是说任何一篇课文的解释都不是终结性的,在进行了一种解释之后,新的解释仍是可能的。课文中沉睡着无限多的问题,等待着创造性误读活动去唤醒它。这就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获得的理解综合起来,从而实现对课文的个性化,创造性的理解。
要达到这一目标,大量阅读是关键的一步,就学生而言,围绕课文进行内涵式和外延式的阅读无疑是一有力措施。学生在对课文的反复揣摩体会的过程,其实就是与课文的一次又一次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并且在每一次的阅读交流后,都会有新的意义上的理解产生,其中不乏有闪现着创造性误读光辉的,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中,学生初读时能读出林黛玉是一个寄人篱下,心高气傲的孤女形象,反复阅读后,有学生提出林黛玉也很随和,这与对林黛玉的一般理解是不同的,但这位学生能够关注饭后喝茶漱口这些小事上,虽然与林黛玉在家时的习惯不同,但她仍照做了,可以看出她很随和。再如,对《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文眼,有的同学提出异议,认为把这句删去,并不影响全文的整体结构。这些解读或在“正读”的基础上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或颠覆了“正读”,但都让人信服,闪现着创造性误读的光辉。
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它总是存在于与其它文章的相互联系,比较,对比中。在学生阅读课文时,鼓励并指导学生拓展课文外延的阅读,可以把同一文章的不同版本;同一作家的相关文章;相同题材,相似主题或风格的文章,名家评点组合起来形成专题,努力把作者打算说的,没有说出的甚至说出了却未打算说的东西理解出来,扩展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实现对课文的创造性误读。例如《荷塘月色》中对作者对“心里颇不宁静”原因的解释,显得语焉不详,传统认为是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作者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所以“心里颇不宁静”。对于这一解读,有些学生根据朱自清的其它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还有人认为是源于家庭生活的困苦和诸多矛盾的。甚至有人认为是因为人类的两难处境,即现实不自由,自由不现实。这些解释都有悖于“正读”,但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并让人信服,闪现着创造性误读的光辉。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误读”都具有合理性和价值性。有些误读就属于对文本的穿凿附会的认知和评价,是不合理的悖谬性的解读。对此,我们要坚决摒弃。我们提倡的是创造性误读,创造性误读其实是阅读方式的变革,它不再过分地寻求文本内容的复原与究问文本的创作意图,而是尽可能地挖掘文本的潜在意蕴,将其可能性的空间伸长敞开。而学生也在每一次阅读中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解,激发起对文学阅读的极大兴趣和热情,从而促使其审美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关论文

艺术,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美育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推动学生全面进展具有替代的作用。要转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情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
浏览量:110260 点赞量:24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