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实践

摘要: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以文学进展历史及其文学作品为教学内容,它应当在新时期具有弘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古为今用的现代价值。由此教师在授课中一方面要完成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以文化反思的角度,在古代文学中寻找古代文明与现代人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深思现实人生的有关不足,力求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以而发挥古代文学课程特殊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古为今用大学生育人功能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以上自先秦下迄明清的文学进展历史及其文学作品为教学内容,授课时间一般长达两个学期。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古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遥远而又陌生的,古代作家诸多思想观念他们难以理解和认同,由此,古代文学教学要想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难度很大。教书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古代文学课程作为其中的子工程虽然不能承担其全部任务,但必须具有弘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古为今用的现代价值。正是基于如此认识,我在十几年的古代文学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以文化反思的角度,以古代文学为切入点,以中寻找古代文明与现代人生的契合点,尽可能根据讲授内容结合当前社会上诸多令人关注的文化现象进行浅析,引导学生深思现实人生的有关不足,通过探讨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糟粕,力求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以而发挥古代文学课程特殊的育人功能。具体有三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古代文学中的爱国主题,古代作家关心民生疾苦的传统一直是古代文学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现在它们却受到一些学生的怀疑、否定甚至嘲笑。例如学生在论及屈原、杜甫等作家的忧国忧民意识时,利用了诸如“尴尬中的尴尬”、“沉重的枷锁”、“苦涩的悲哀”等否定性的偏激文字。十分显著,现在的大学生已开始独立深思人生不足,但并不成熟,对文化转型期中的许多文化现象深感困惑,他们站起来自己走路仍需要人引导。所以教师的正确的态度是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运用科学的论述对课程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思想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细致的浅析,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看清传统中的精华之所在,使他们在传统中寻找到今日仍然有效的思想武器。
上学期上先秦文学时讲屈原作品的情景:在讲解浅析了《离骚》的字词含义、篇章结构特点等内容后,以“如何认识屈原精神”为题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共有十余位同学发言。当问及:“当个人与社会发生矛盾或理想与现实相冲突时,你怎么办?”只有一个同学明确表示要效法屈原“上下求索”,奋斗到底,另一同学表示只能郁郁寡欢失意终身,余者则分别提出“西方不亮东方亮”、“要让自己适应社会,不要幻想让社会适应自己”、“过分清醒则不如糊涂”、“不能过分追求完美”等观点,否定了屈原传统精神的现实性。学生的回答具体证实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取向多元而以功利为主这一事实。对此,我没有简单地发表支持或反对的意见,而是首先指出同学们的认识是屈原精神在文化承传历程中有所变异与流失的体现,然后浅析造成这种变异流失的主客观理由,其中重点剖析了屈原道德人格的崇高与政治人格的缺陷,最后强调指出,屈原精神经过近两千年的传播与弘扬已经不再属于屈原个人,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系统中的一个作用符号,疾恶如仇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洁身自好的情操、奋斗不息的热情、爱国爱民族的精神,这一切构成了经久不变的屈原精神内核。较之陶渊明归隐田园,屈原的以身殉道显然不是一种存活对策,而是对理想旗帜的高扬。对于民族而言,讲究存活对策固然重要,但追求崇高的理想更能构成民族进展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由此在今天,我们无须效法屈原的,但要发扬屈原的精神,在注意处世方式策略的同时千万不能丧失立身的基本原则,不能丧失生命的与奋斗的。这堂课结束后,不少同学反映喜欢上这样的讨论课,而且收获很大,有“茅塞顿开”之感。还有一些学生原来对某些学者彻底否定屈原深感困惑,现在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给学生上“宋词”选修课时,我特意拿出一堂课针对学生对南宋词作家忧国忧民意识的不同认识进行重点讲析。首先浅析产生这种意识的理由及其负面价值,然后指出知识分子的文化特质与文化使命,并联系实际讲解精神追求与终极关怀在民族进展史,以及个人生命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以论证当代大学生应当突破功利原则的局限,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人生价值的观点地理教学论文。课后布置了一个作业,题目就是“当代大学生如何认识评价古代作家的忧国忧民意识”。我觉得作业还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对这一不足的认识水平,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学达成了共识,一位男生的总结颇有代表性:“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仍需要一大批走在时代前面的知识分子高扬良知与责任,古人尚且位卑不忘忧国,今天的大学生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理会那根时代的纤绳,中国这辆大车,我们不拉谁拉?”我相信,此类表述绝不是学生为了获取高分的违心之词,而是他经过认真深思后作出的理性选择。以各位学生上交的作业所反馈的信息来看,大多数同学对人生价值、死亡作用、女大学生角色定位及择友择业等不足的深思较之以前更加深入和系统了,认识也更加明确了。

二、求新求深,策略多样

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诸多名作已成为传统不变的讲授篇目,如果仅仅为了应付教学,教师认真备好一次课便可讲授多年。不过笔者认为这并不可取,讲授内容虽可年年不变,教师对它的认识探讨却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历程,尤其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古代文学教师更不能只满足于课堂上对字、词句的讲析,不能只要求学生背诵浅析几篇诗文,还应该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给他们求知的策略,而要做到这一点难度相当大。
我以2000年至今一直承担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为了避开把教学工作变成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我尽量做到不断改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修改和补充教案,经常性地将本学科的最新探讨成果和自己的授课心得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以文化反思的角度去解读古代文学作品。如教上汉魏六朝文学课时讲授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一诗,我联系课文论述“黄昏意象”与古代文人生命构建的对应联系;讲授王粲的《登楼赋》则重点浅析作者“登高望远”这一形体动作所表达的特殊情感以及内含的思乡情结。汉乐府诗《陌上桑》是传统重点讲授篇目,以前人们习惯以阶级浅析的策略来划定女主人公秦罗敷的阶级归属,简单地将其定为劳动人民的代表或贵族女性的化身。我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在课堂上指出了传统观点的非科学性,就罗敷形象的文化内涵形成自己的看法,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学“采桑女”原型的特点,以及历代统治者对蚕桑的重视,引导学生透过秦罗敷华美的服饰去认识汉代社会“以富为美”的审美情趣,将她反抗太守的行为与下层人民的意愿和精神联系起来。经过如此浅析,学生逐步认识到罗敷是传统农业文化的产物,折射出特定时代的美学风貌,既在民间流传中汇注劳动者的理想,又通过文人的加工体现出统治者的需要。下课后我听到一位女生这样说:“原来人物形象还可以像这样浅析!”这表明文化浅析的策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学生的反映正是教师所期待的。

相关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知人论世法

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法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者、解读作品。本论文以汪端为例,展示知人论世法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重。
浏览量:57196 点赞量:13402

简论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状况和反思

【摘要】作为一个文化绵延不绝的传承了五千余年的古老国度,它的文明璀璨的让人迷醉,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为民族文化载体之一的文学始终都。
浏览量:109129 点赞量:24294

简论中国古代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思想

摘要:中国古代的文学传播思想主要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与“再次立言”、“成一家之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文章可立身、以。
浏览量:59729 点赞量:14266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当代教学模式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从文学史和人们灵魂深处脱颖而出的瑰宝,有着美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灵史等诸多维度的崇高意义,但在当今全球化。
浏览量:131929 点赞量:28797

教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革新路径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教学时间长,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地位非常突出。但。
浏览量:108636 点赞量:2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