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文学消费中人文诉求

摘 要:消费社会所带来经济、生活、文化观念的重大变革引发了众人对中国文学在这浪潮中何去何从的追问。视觉文化来临后生活被图像包围,街头广告、电视节目、杂志书籍、美容装饰以及手机信息和各种网络数据,让我们的眼睛从没像今天这样忙碌。文学消费中潜在的人文诉求正在转变,在众多视像中选择所需的同时又被庞大的信息压得喘不过气。文学之于图像二者互相补充完善融合,只有将文化作为视图的强大灵魂,中国的文化才能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关键文学消费中的人文诉求由优秀论文网站www.shuoshilunwen.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词:视觉文化;文学消费;人文关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进入了转型新时期,特别是发展速度过快的社会文化在中国的大中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读图时代的概念通过几套漫画丛书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视觉文化”已然来临。今天,图像作为当代技术革命与竞争的重要特征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共同追求。视觉文化时代下的文学正经历着怎样的变革?文学消费中的读者会有着怎样的人文诉求?作为文学探索者的我们又当如何反思跟进这些变化?
“视觉文化”是二十世纪初随着时怎么发表展所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其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视为观看的意思,是人类最寻常最自然的动作。就人类目前对世界的把握方式来说已经进入了视觉文化时代,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视觉图像都已经无所不在的包围了我们,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从以文学为主要审美方式转变为以视觉图像为主。费尔巴哈曾说“可以肯定,对于符号胜过实物,摹本胜过原本、现象胜过本质的现在这个时代,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传统的印刷文化不会消失,但受众对视觉及其效果的依赖却已成不可转变的现实。文学消费是相对于文学生产、文学传播而言的,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如果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的话,那么,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则应看成是这一生产活动的产品所进行的精神消费过程。读者的这些活动绝不是孤立的,它是文学创作的预期的后果,是从作者到作品再到读者这一完整的文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对它的分析、研究也应放到与之相联系的环节中。
“当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图像、视觉呈现出来时,我觉得这个时代简直太神奇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勇这样说道。当我们静下心来深思,为什么电视、电影的出现没有引起我们的关注,现在却惊呼读图时代的来临?这不仅是以第五媒体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催化,更是由于这种科技革命带来的受众感官的转变,这个过程图像取得了主导性地位。伴随着视觉文化的崛起,以文字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传统文学形态受到强烈挑战。纵然文字的可读性是流传于几千年的历史渊源,但视觉的直观性却取得了更多的支持与推崇。视觉图像直观的展现了他的力量,以“眼见为实”的方式,直接成为了世界互通的最简单工具。不论是我们工作学习的校园,还是日常娱乐的街头,以视觉为霸权的图像都无时无刻不的充斥在我们周围,填满我们的双眼。当越来越多的读者依赖于电脑、手机、电子书等新媒体时,生活的快节奏分割了我们的阅读时间,越来越细碎的片刻让我们别无选择,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图像就以他不可抵抗的优越性侵入我们的生活。大众的文学消费习惯逐渐向读图时代过渡,也正是越来越繁华的影像,转变了大众消费的方向。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目光投向了广告、时装、名车以及靓女,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读图时代下的文学消费是否连品质都跟随着转变。微博、微信确实给大众提供了很多展现自己、参与娱乐的机会,倘若理论水平仅仅停留在视觉表层的话,那眼前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视觉,就正好说明了肤浅的人文诉求这一深刻的社会理由。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的需求分层是非常明显的。现代和古代的根本差别在于任何社会个体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团体归属并由此获得满足。为什么消费会成为一个很有冲击力的东西?它就一定是负面的吗?这值得反思,什么是更人性的?人文追求的核心,就是一个寻求人生作用与价值的过程。人生的作用体现在不断建构的过程,生命只是一个过程,人怎么活下去就需要作用。人文精神是所有文明创造总结出来的精华,只有他才能给人带来价值、幸福。但是,图像时代来临了,曾经饱含营养的文字被现在格式化碎片化浅表化的图像代替,在无所不在的现实中,真实的现实在很多情况下都被充盈于眼球的视像所遮蔽。我们随处可感的展示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快感,例如被大肆宣传炒作的七夕节、感恩节、女儿会等各种节目和图像,除了引诱大众眼球获得关注之外还能有什么作用?各种代言虚检测伪劣产品的名人宣传还有多少能被信任?人类的确有了视觉的快感,然而沉静下来仔细一想之后会感慨,这些视像只是夺去了我们大多数有作用的时间,图像的匮乏却没有得到转变。
中国社会结构决定了电视剧存在的长久性。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超强的故事性,这种品质仅来源于文学。电视剧中曲折的情节、精彩的剧情、主角未知的命运都能够引起观众的强烈的兴趣,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由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一度蝉联收视率冠军,如央视一套播出的《花木兰传奇》、《大河儿女》等电视连续剧,也都有很好的文本作基础。然而暑检测播放的如宫廷穿越、青春偶像等剧种既没有深厚的文本基础更没有励志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俗套故事以及帅男俊女。相关负责人说之所以选择播放这些价值作用并不高的电视剧,也是为了迎合广大青少年的口味进而维护高收视率。
当中国人的审美兴趣越来越多的趋向于浮躁,到底是图像转变了受众还是受众创造了图像?当社会生活仅仅只有图像化思维而没有文学基础支撑,未来的文学消费将会走向何方?
大众传媒是以视觉为其传播渠道的,视觉性已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广泛的视觉化深刻转变了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图片压倒了文字。视像是感性的、直观的,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受众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视觉花样将层出不穷。部分文化研究者往往认为现在是“文学的终结”时代了。
然而文学会不会真的终结呢?答案是否定的,文学并没有终结更不会终结。高科技的广泛使用使图像文化成为优势,它们在当代显现出了文化霸权的地位,传统文学备受压力,从精神文化的显要位置极度边缘化。媒介决定了信息主体和受体特征,决定了空间和时间构成感受,因而也决定了精神生活方式与内容。但是文学是否变化取决于人类的感情,而不是媒体,虽然媒体的变化使人们更热衷于享受音乐图像带来的视觉娱乐,但就文学本身而言,其属性不会转变。文学是人学,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情感与道德,只要人类存在、人类文字存在,人类生活感情存在,那么文学就不会消亡。因此,我们相信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会拓宽我们的时代感受,但人类不会受制于电子信息和媒介,而是掌握他们。一旦人类需要文学来表现自己的感情,那么文学和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就一定不会消亡。
视觉媒体到来后,人类观念、视觉文化的普及以及社会价值体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纸质文化阅读向现代视觉文化的转移已经不是一种阅读方式的转化,更多的是人类整体认知的重大变革。但同时视觉载体的过度开发也会带来一系列理由,对于尚在塑形期的青少年而言,不加选择的过度接触更有可能导致其思想异化。从现有视觉文化研究的发展来看,不论是否强调图像,语言的二元对立、视觉文化的基本含义都是不变的,都是作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从艺术领域走向田间地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理想的乌托邦日益让位于世俗的消费主义。大众媒介与视觉消费的结合构成了当代中国独特的景观。视觉文化就此凸显出来,成为一颗显著的文化新星。他拓展了文学的范畴、丰富了媒介的作用,让文学的二次传播更具价值作用。因此,当我们正确引导受众价值取向并处理好相应负面因素之后,视觉文化必将成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 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2]管宁.传媒时代的文学书写[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3]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 赵炎秋.文学原理[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 [M].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黄珊珊(1991.01.20-),女,土家族,湖北建始人,湖北民族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学生。

相关论文

六朝文学形式诉求与其实践

【中文】:六朝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凸显了以文学形式创新为特点的形式主义文学思潮。历来的文学史研究者多称之为“形式主义”,并持否。
浏览量:118017 点赞量:25494

竞争,企业消费,制度,竞争诉求

【】倡导竞争已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途径,竞争并机制来资源的微观配置也是自亚当·斯密以来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所推崇备至的经济法。
浏览量:33079 点赞量:8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