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大潮和百年学术振兴之梦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人赴欧美留学者不下数百万,在国外学术机构任教和以事探讨之人也超过万人,这是中国当代社会和学术的一项重要进展。二○一○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一书,汇集了三十一位现在美国任教或担当行政事务的历史学人的回忆。就是书出版的作用而言,此前虽也有一些留学生个人的回忆,但留学仅作为其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并没有谈及太多留学受到的专业训练及其学术探讨。此书作者都是毕业于国内大学本科,后因不同机缘而赴美攻读中国史、东亚史和中美联系史博士学位。作为同一专业留学生的集体著作,本书也就没有太多着墨于个人生活,而是重点以专业角度讲述了其留学体验和学术感悟——包括美国教授们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严格的学术探讨规范、透明和颇具公信力的学术评价制度,以及各种学术资源(包括档案在内)充分开放和较易利用的良好学术环境。让人颇有所感的是,相对于那些较易拿到全额奖学金,且毕业后较易在美国找到工作的理科、工科留学生来说,这批留美中国历史学人的人数比例不会太高,然唯独他们用中文出版了自己的留学经历,表明了其与国内学术的密切关联和更多殷切期待。款款之情,如序中所言:除了作为对当代中国留学生进行学术探讨的口述史料之外,希望“也可能为正在国内求学的年轻学子送去一份深思”(王希、姚平编:《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一○年版,6页)。
如果放眼中国学术百年振兴之路,赴国外留学中国史探讨,怕是一个让国人感到有点尴尬,且也有更多深思的话题。毕竟,在近代以来欧风美雨的强力冲击之下,读书人虽总长叹“百事不如人”,但对国人的中国史探讨,则还有相当的自信。一九二一年,梁启超在南开大学讲授《中国历史探讨法》,称“中国于各种学问中,唯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岳麓书社一九八五年版,116页)。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在中国还只是处在一个创始阶段。主持者多是些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少年就读于各省创办的格致书院或自强学校,然后去日本大学(相当多还是师范学院)速成回国的留日学生。这一时期不要说整个中国没有需要大量投入的实验室,就连一些近代以来重要的西方自然科学经典,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和麦克斯韦尔等人的主要著作,也没有一部被完整地译成中文。
相对而言,中国人治中国历史,有着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天然优势,国人普遍相信可以与外国学者相抗衡。一九二二年,胡适、顾颉刚等人成立北京大学探讨所国学门,认为对于以外国输入之新学,曰我固不如人,犹可说也;“以中国古物典籍如此之宏富,国人竟不能发挥光大,于世界学术中争一立脚地,此非极可痛心之事耶!”(《国立北京大学探讨所国学门重要纪事》,《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三号[一九二三年七月],561页)此后,即如最赶西方史学新潮,热衷服膺马克思主义史学探讨策略的郭沫若,于一九二八年前后撰写《中国古代社会探讨》时也说,中国的鼓睛暴眼的文字实在是比穿山甲、比猬毛还要难于接近的逆鳞。外国学者对于东方情形不甚明了,那是情理中事。郭沫若的探讨期许是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为思想向导,而于其所知道的美洲的印第安人,欧洲的古代希腊、罗马之外,“提供出来了他未曾提及一字的中国的古代”(《中国古代社会探讨·自序》,载《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9页)英文论文。大概出自同样认知,一九二九年,陈寅恪赠言北大史学系毕业生,称“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政治教学论文。鉴于当时没有多少国人在国外留学中国史探讨,陈寅恪所指大概是日本学者的东洋史,乃至中国史探讨,被世界学术更多认可和接受,并尤体现在作为当时的显学,即语言—种族作用上中外交往的历史探讨。
陈寅恪长期游学于日本和欧美,自然知道留学对于中国现代学术振兴的重要作用。一九三五年二月,陈寅恪在《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一文中写道:有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而史学则远不逮宋人。在他看来,当时虽有研治史学之人,但大抵于宦成以后,休退之时,始以余力肄及,殆视为文儒老病销愁送日之具。由此,他的推论是:“当时史学地位之卑下若此。由今思之,诚可哀矣!”(《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506页)就实际历史来看,有清一代学术最高成就的乾嘉学派之几位领军人物,如王鸣盛、钱大昕、赵翼等,的确都是年轻入仕,中年或晚年方告检测回乡,潜心著述课徒。陈寅恪强调“当时史学地位之卑下若此”,正是基于近代学术专业化的认知,应该与其长期游学欧美的经历相关。毕竟,十八世纪的剑桥、牛津虽也设有近代史讲座,但附属于神学而非独立的历史学科。担任教职的教授们,包括诗人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1716-1771)在内,很少讲课或以来不讲。同样,法国学院虽于一七六九年首次设立历史和学讲座,但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藐视史学的笛卡儿派,认为形而上学中的一项原则所包含的真理比一切历史书所包含的真理还多。
这不奇怪,十八世纪的欧洲大学,不只是历史学作为宗教、哲学的附属,就连物理、化学也没有什么专业地位学术论文模板。因为其时高等教育的重点是培养神职人员、法律人士,以及实用目的的医生,而非专业学术探讨人才。在大学任职者,大多数人的自我定位首先是绅士,其次是教师,最后才是专业探讨者。就历史学而言,率先走出学术地位“卑下若此”的,是曾在陈寅恪长期游学的柏林大学任过教的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一八二五年,兰克因出版《拉丁与条顿民族史》而声名鹊起,以法兰克福的一名中学教师,被聘于柏林大学担任近代史讲席。不过,即使在当时欧陆最富有活力的柏林大学,史学仍然不是一门专业学科,兰克作为学校的一名编外教师,尽管他信心满满,但听课之人寥寥无几,令其沮丧。一八三三年,兰克召集最亲近的一批学生,在家中创办学术研讨班(seminar),以问答和辩诘的形式,讨论具体学术不足。大概是置身于这些对纯净学术更有兴趣的学生之中,学术研讨班上的兰克一反在教室里的呆板、木讷和乏味,充满了、活力与热忱。兰克坚持不理会当下各种政治争论,也不在探讨中带有浪漫主义的热情,而是力求客观地追索历史真实。正是兰克及其门生,恪守这种在探讨工作中近乎苛刻的严谨性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史学方才成为独立于宗教和哲学的一门专业学科,并有了自己的学术尊严和学术声誉。

相关论文

对于之梦海子之梦试述唯美朦胧学术

摘 要:针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解读与批评过程中所存在的“过度阐释”现象,本文运用“还原解读”方法,回归文本阅读中的基本问题,。
浏览量:14118 点赞量:4858

红楼梦《红楼梦》中人物晴雯学术

摘要:睛雯是《红楼梦》中重要人物之一,是宝玉的丫鬟,天生丽质,颇具傲骨,是曹雪芹心灵中的宠儿,是宝玉丫鬟中最具叛逆性格的,曹雪芹对。
浏览量:21635 点赞量:6280

阐述中国东北振兴战略和中国梦要求

[摘 要]中国梦是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
浏览量:15371 点赞量: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