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大众文化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学

摘 要: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施予大学古代文学教学的影响不容低估,使其在教学语境、授课对象、教师素养、教学模式诸多方面陷入了困境。要应对和超越这些困境,需要重新审视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教学理念、了解研究授课对象、提升教师素养、改进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众文化 古代文学 教学困境 教学对策
大众文化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20世纪后期开始在中国迅速传播,具体指的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形态等形态”,具有大众媒介性、商品性、流行性、日常性等特征。当下随着商品经济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文化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已成事实,尤其是以经典文本所承载的经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针对诸多的困境和问题,如何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课程特点,在教学理念、授课对象、教师素养、教学模式等方面回应大众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在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双重变奏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是该学科教学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大众文化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学困境

(一)经典文本、精英文化遭到颠覆解构的教学语境

一直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的学科性质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其教学语境却随时代、社会、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当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语境和上世纪十年代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上世纪十年代,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文学经典曾是多少青年学子追踪和热捧的对象,以先秦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经典文本为主要讲授内容的中国古代文学在传承传统文化、播扬经典文化方面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学术权威性。然而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大众文化的蓬勃兴起不仅打破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一统天下的文化格局,更是给其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主要体现在大众文化以恶搞、反讽手段对经典文本、精英文化的颠覆和解构。这是无论我们承认与否,都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2012年的“杜甫很忙”事件,即是网民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用恶搞的手段来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又一大众文化现象。2012年初,中国内地网民以令人猝不及防的方式揭开了纪念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周年的序幕。一个网民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和社交网站,几日内引发了全国性网民自发性“恶搞”、“PS”,杜甫化身武侠、科幻、时尚、文艺等形象跃然网络,并由此创造了“杜甫很忙”这一关键词[3]。当然,网络风潮没有逃过“各领三五天”的规律,在继发引起对包拯、李白、辛弃疾等古人的涂鸦后不到一个月,这桩令正统文化界尴尬而愤怒的事情才偃旗息鼓。杜甫本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巅峰人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家,其文学史和文化地位在历经千年演变后更是达到了一种神圣、典范的高度。然而这次“杜甫很忙”事件却把神圣的杜甫拉下神坛,甚至不惜让杜甫怀抱性感来消解杜甫的权威性。这种大众文化对经典文化的解构和颠覆正是当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语境。

(二)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学生主体

随着90后步入大学校园,这一群体已经成为当今在校大学本科生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大众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和大众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大众文化不仅塑造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更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一方面,大众文化的时尚元素和表达形式很好地契合了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使其对大众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唱通俗流行歌曲,看时尚休闲杂志,追逐模仿各类明星,上网聊天玩游戏,使用传播新兴流行语,阅读欣赏“手机短信”“网络小说”等等。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日常性对大学生务实功利、追求娱乐、放弃“深度批判”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推波助澜。在这样的背景下,精英教育时代古代文学学科曾有的魅力在慢慢减退,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这些文学经典不但没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反而让他们望而生畏甚至拒绝排斥,这不能不引起每一位从教者的关注和深思。

(三)缺乏大众文化理论素养的教师

不可否认,大众媒介的介入、大众文化

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shuoshilunwen.com

的渗透给予古代文学教学多方面影响的同时,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众文化高歌猛进的背景下,教师仅仅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已显然不够,还应该具备多元、开放的文化知识结构,特别是对大众文化资源的发现涉猎、分析鉴别、批判吸收,这都需要深厚的大众文化理论素养作为支撑。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古代文学与现实生活的时空距离,教师的大众文化理论素养缺乏,该课程和教师文化都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课程教学的泛政治化、概念化、精英化倾向,教师文化的保守性、封闭性倾向,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古代文学的教学。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杜甫的忧国忧民的人格精神阐释得很充分,甚至可以从哲学的层面解读出杜甫的生命情怀,也不乏深刻,但解读来解读去我们的教学始终停留在杜甫所生活的时代,学生对忧国忧民精神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自始至终停留在对杜甫时代的想象中。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疏离,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疏离。倘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合理适时地把大众文化资源引入古代文学课程中并加以利用,就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笔者在教授杜甫这一章节时,就适时引入“杜甫很忙”事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下对杜甫形象的重塑,挖掘杜甫精神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梳理杜甫千年形象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杜甫很忙”事件其实是大众文化背景下重读经典的一种诉求,人们通过恶搞、戏仿的手段颠覆解构的只是杜甫神圣、严肃的外衣,希望还愿杜甫真实、日常的面目,而对其忧国忧民的精神还是尊崇的。特别是使学生认识到“文学的产生、传播和诠释都既来源于创作主体,更取决于受体和大众的时代背景和文化需求”这一文学传播规律,这本是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应有之义,但因为和当下生活紧密联系,不仅让学生感到亲切有兴趣,更为重要的是经历了一次由现象到本质的文学解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也仅是对大众文化资源的一次利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要真正利用好这一资源,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比如对大众文化功能的了解,大众文化对教育教学影响的理解,如何据此整合大众文化与教育资源、调节教育组织模式,改造课程观和学生观等等,急需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学习和把握。

(四)回避大众文化影响的传统教学模式

以上所述都在指明一个鲜明的事实:大众文化正在对古代文学教学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为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然而与之形成悖论的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且大有市场。笔者在这里所指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多指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传统,具体来说仍是“知识灌输型”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活动依然以教师为本位,忽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虽然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广泛应用,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也都普遍采用多媒体授课,然而只是手段方法的简单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是陈旧滞后的。以讲授唐宋文学中的李白为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李白的生平经历、思想的复杂性、代表作品解读、艺术特色归纳等顺序进行讲解,主要侧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然而在大众媒介比如网络的迅速发展下,上述所教授的知识在互联网上非常容易检索到,且信息来源丰富,这势必降低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权威性,而学生真正需要的是对所获取信息进行鉴别归纳整合并且在这些知识背景基础上进行深入讨论、研究性学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出于授课习惯和时间、精力成本等种种现实的考虑,有意无意回避大众文化媒介对古代文学知识的挑战,依然奉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和灌输为准则,这显然与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当代教育目标渐行渐远。

二、大众文化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学对策

如上所述,大众文化给古代文学教学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必须面对的,在此背景下所形成的教学困境更是前所未有的凸显和严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教师个人的专业自信和职业尊严,亟需改进和寻找新的出路。而困境的应对和超越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古代文学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至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革和突破:

(一)结合大众文化语境,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所谓教学理念就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思想、观念,是确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基本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没有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与进步,就不可能有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更新与进步,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古代文学教学在当前的大众文化语境下,必须结合实际调整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具体来讲要从传统的一元文化立场(精英文化)变为多元文化视野(包括大众文化),从封闭不变的本体性学科知识转为开放生成的课程资源意识(大众文化即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由教师本位转为以学生主体的学生观。

(二)了解研究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学生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

了解和研究学生特点是教学工作顺利和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古代文学教学也不例外,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赋予他们的个性特征也是激发学生对本门课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古代文学的授课对象已转变为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90后大学生,作为任课教师就要充分研究和把握他们在大众文化、大众媒介的影响下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学习特点甚至人际交往特点,以及这些新特点对古代文学教学的影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的兴趣,并不断探索和改进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增强专业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大众媒介的影响下,中文专业的90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之外,对影视、广告、手机短信、网络等新媒体更是广为依赖。特别是网络(、BBS、公共邮箱、博客等)不仅能够让他们方便上传、下载各种学习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而且也能够为其提供一个相对个性化、私密化的交流平台,因而受到90后的广泛喜爱。针对教学对象学习和认知上这些新特点和新情况,适应90后大学生喜爱网上交流的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古代文学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新颖性特点,及时介绍相关的网站论坛,并引导学生借助微博、飞信、群等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由于切合学生的特点和个性需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也发挥

源于:论文写法www.shuoshilunwen.com

了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作用。

(三)学习研究大众文化知识,提升教师自身大众文化素养

面对日益成为日常生活和教学生活组成部分的大众文化,教师理应具备相应的鉴赏、鉴别、判断和分析等能力,特别是在此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师应如何落实该门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如何应对大众文化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挑战;如何把大众文化纳入古代文学课程资源,甚至以此为切口形成古代文学学科研究的学术生长点,这更需要从学理层面对大众文化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具备系统的大众文化理论素养和开放多元的大众文化视野,本身也是教师文化素养的应有之义。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自觉提升自身的大众文化理论素养:首先加强对大众文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文化批判力。笔者曾经购写和借阅了诸如《大众文化导论》、《大众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的课程价值研究》等书籍,从传统的眼光看,这些书籍似乎与古代文学学科关系不甚大,但对于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提升,开放文化视野的形成、文化批判力的重塑都是不无裨益的。其次主动参与和关注大众文化生活,培养一定文化敏感度。特别是古代文学的教师要放下“清高”和“不屑”的架子,及时关注课堂内外所表现出的大众文化,打通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通道。除了我们讲授的“经典”文本,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动漫、广告等等,也应适时地被纳入到教师的文化视野中,这些往往会成为教师引入教学和研究的触发点和资源。笔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当下热播的影视剧特别是与古代文学传统文化有一定关联的影视剧总是葆有相当的兴趣和关注。比如2012年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在“甄嬛体”走红网络引起各方热评好评时,最吸引笔者的还是其台词的大量化引用古典诗词,这一特点让笔者敏锐地感觉到有文章可做。所以在进行了仔细观赏和查找资料之后,笔者撰写出论文《后现代语境下的诗意回归:甄嬛传台词的古典意蕴》并加以发表,也再一次让笔者感受到古代文学并不是无用的、过时的,它的价值和魅力也只有和当下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得到更好的彰显。而作为这门学科的讲授者和研究者,更应该肩负起打通传统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通道的历史使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为发掘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参与当代文化建设寻求出路。

源于:www.shuoshilunwen.com

相关论文

大众文化语境中商情文学

商业语境下要求作家的写作必须符合市场的规则,才可以在以利润为先导的环境下获得存活。对大众趣味的独立表现及进入文化市场后的创作方式使。
浏览量:6785 点赞量:2832

探究大众大众文化背景下于丹现象分析生

[摘 要]近年来文化事业发展繁荣,人们对文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本文从2012年于丹在北大被轰事件出发,分析了大众文化背景下该事件的原因。
浏览量:46024 点赞量:11542

大众文化背景媒体艺术表现

摘要:摘要4-5ABSTRACT5-71 绪论7-181 1 流媒体艺术的产生及其文化近况7-121 1 1 流媒体媒介手段的提出7-81 1 2 流媒体媒介手段的利用。
浏览量:155870 点赞量:33246

大众文化背景下课外阅读取向

大众文化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硕士论文网化的背景下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和电子传媒的崛起而生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中国的大众文化。
浏览量:131848 点赞量:28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