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安娜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对比学年

[摘 要] 如今,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已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但电影改编并非一件易事,需要编剧很好地把握原著传达的思想意识与精神意蕴。但电影改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编剧对原著的不同理解、文化差异、时代背景等,所以对同一部作品的改编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影响着作品改编后的整体风貌。本文将分析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改编,以1995年中国版与1935年美国版为例,探究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关键词] 托尔斯泰;1935年美国版;1955年中国版;《安娜·卡列尼娜》
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作品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改编的过程可以说是编剧的艺术再创造,改编过后的作品融入了编剧的思想意识、个人风格、时代气息等,有利于满足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改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创作过程,不是单纯地将文字转变成影像,而是历史原著与现实社会的碰撞;是原著作者与改编者的对话;是编剧与该部电影未来观众的交流。不同的编剧对同一部小说的理解存在极大的差异,想要传达的思想意境也不尽相同,因而他们有各自的改编方式与创作风格,作品的整体风貌会有很大的不同,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被诸多国家进行过艺术改编,其中俄罗斯就将其改编成芭蕾舞剧、电视剧等,共改编过7部;美国有5部改编作品;英国有4部,电视剧就改编过2部。若按时间统计的话,《安娜·卡列尼娜》分两个阶段的历史改编:第一阶段1910至1919年,此阶段的影视改编大多是没有声音的黑白片且时间较短,这是因为当时电影以新兴艺术的形式刚起步,由于改编观念、改编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改编手段尽量化繁为简,改编的作品也是极其简单只是将文字以图片的形式串联成影像,实质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图像转换;第二阶段1927年至今,

源于:免费毕业论文www.shuoshilunwen.com

这一阶段因电影的快速发展,电影的各项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版本,若以电影版本的改编影响力来评判的话,1935的美国版、1948的英国版、1955年的中国版、1967的苏俄版、1997的美国版都是较有成就的改编版本。下面将重点分析1955年中国版与1935年的美国版,从中探究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自身条件、改编过后的整体风貌,以便对今后研究托尔斯泰电影改编的学者有所帮助。

一、1955年中国版《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改编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是俄国著名的作家托尔斯泰,该小说创作于俄国社会变革(19世纪70年代)的时期,该时期的俄国状况正如小说主人公列文说的那样,所有的事物都发生了变化,以新的形式重新开始。封建的农奴经济制定即将被推翻,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迅速发展,阶级关系产生了极大的转变,连带着封建宗法制度下贵族社会的思想观念(包括精神寄托、家庭、爱情、等)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旧的社会秩序将被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所代替,俄国整个国家在变动的时代暴露出诸多问题,包括资本主义经济问题、地主与农民的矛盾问题、家庭婚姻问题、人民与贵族生活转换的问题等,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都融括了这些问题。小说也描述了19世纪俄国的自然生活环境,为读者呈现了俄国优美、广阔的自然风光,将上层贵族社会、底层农民社会的生活环境作了具体的描绘。
1955年中国版的《安娜·卡列尼娜》改编后被更名为《春残梦断》,原著的故事框架没有发生变动,编剧将原著的社会状况、生存环境、故事人物名字进行了改变,故事情节、精神内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作出了一个全新风貌的影视作品。在故事情节方面,编剧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国为时代背景,影片中的角色是典型的中国化人物,因而人物的遭遇具有明显的不同,潘安娜实质就是原著中的安娜,在家庭状况、个人追求上她们有着相似之处,但中国版的安娜稍逊于俄国版的安娜,在追求自由、爱情上缺乏勇气。潘安娜绮年玉貌却被霸道的陈克烈(即原著的卡列宁)禁锢在豪宅中哀怨叹息、虚度光阴,直到王树基(即原著的渥伦斯基)的出现让潘安娜有了生气,潘安娜虽深深的爱恋着王树基,但她挣脱不了道德的束缚因而只能独自忍受着对的向往,不敢表露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放弃了爱情自由的权利。两个版本中安娜的最终命运都带有悲剧性,俄国版的安娜为了真爱不顾一切,最后沦落到被丈夫厌弃、被情人冷落、被社会鄙弃,在对爱情绝望时选择了结束生命;中国版的安娜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恪守妇道,却因丈夫外遇而被抛弃。两个版本的安娜因性格、社会观念的不同而导致命运的差异,它所传达的思想意蕴也是截然不同的,托尔斯泰借已婚安娜的命运来体现他对人性的思考,也是对当时社会旧思想的批判,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而中国版的安娜,编剧李晨风想要讽刺男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卑微现象,提倡女性地位的提高。
从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的改变中我们能明显的区别出两者所传递的精神意蕴之不同,而造成不同的原因是受中俄两国的社会背景、思想观念决定的。中国版的影片是以民国为时代背景展开的叙述,中国人深受封建传统道德思想的束缚,在思想、行为上不敢有丝毫的逾越,更谈不上去追求自由与爱情,在这点上导演兼编剧的李晨风对当时的婚姻制度作了妥协,为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婚姻观念及大众品味,李晨风将潘安娜塑造成一个为了家庭而委曲求全的女性形象。但整体上李晨风所要传达的是对香港上流社会虚情检测意、腐败无情的批判,在改编过程中降低了原著的悲剧性色彩,减少了对社会的控诉,将影片转变成充满粤语风格的文艺性作品,凸显了李晨风朴实、纯真的创作风格。深入研究中国版与原著呈现不同风貌的原因,有受观念、模式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深受两国道德观念的影响。1955年中国版《安娜·卡列尼娜》的改编在艺术技巧、精神寓意上凸显了中国化的色彩,同时也将编剧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特征融入作品改编中,贴近人们的生活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当时较有成就的粤语片。

二、1935年美国版《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改编

对于1935年美国版《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视改编,导演克拉伦斯·布朗保留了原著安娜向往和追求爱情的主题,并根据自身所处的社会背景对作品改编增添了时代元素,对故事情节进行了重新构建,改编过后的作品融入了导演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主题意识与艺术风格。 1935年美国版本的影视改编在情节内容上作了变置,重点突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情感变化上。因此影片的开始就为观众呈现了两人在火车站邂逅的场景,在之后的情节里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有了质的飞跃,两人似乎是幸运的即使都回到了圣彼得堡却还有诸多的碰面机会,为两人的情感发展奠定了基础。电影详细地叙述了安娜背叛婚姻的原因及对真爱的勇敢追求到最终的死亡悲剧,选取的场景也是为主题怎么写作的,如安娜被卡列宁的斥责、场景、国外邂逅爱情、剧院的屈辱、农村的生活、绝望的死亡等。整部影片在改编后缺少了对外界场景的描绘,压缩了时空范围,导致故事情节单一无趣,影片只围绕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三人的情感纠纷展开叙述,减少了原著对其他事件的描述,使原著的情感色彩发生了变质。
编剧在改编过程中对原著的主题意识也加入了自身不同的见解,以嘉宝(原著中的安娜)的情绪变化为主线,原著中另一个爱情故事(列文和吉提的爱情)和社会问题被削弱化,还将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进行了美化,影片很少显现两人暧昧的场景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想象,这样的改编使影片更具严肃性,并重新诠释了原著的精神实质,但这样的改编完全不符合原著所传达的

源于:本科论文www.shuoshilunwen.com

为爱情不顾一切的勇气,违背了原著的思想主旨。
美国版的影片改编之所以在情节内容、主体意识上与原著呈现极大的反差,其原因与编剧是美国人及编剧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有关,该部影片的拍摄时间正好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人传统的信仰与价值观遭到冲击,美国人民变得慌乱而迷茫,因此这时期的电影改编必须迎合观众的心理变化,宣传积极的时代精神以安慰绝望中的美国群众。所以原著中的社会问题被淡化,加重了对人们日常生活场景的描述从而在心灵上给美国人民以希望。在当时的好莱坞电影趋势中女性备受关注,因而作品改编注重对安娜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叙述。但是影片必须肩负正确的导向作用,所以在改编时对安娜的命运增添了悲剧性的色彩,安娜为爱不顾一切的言行进行了适度的美化,使该部影片成了浪漫、悲剧的爱情题材片。同时,该部电影是在布里恩统治时期拍摄的,当时的影片的审查制定相当严格,不能出现过多的通奸情节,影片中若表现出通奸者享受肉体的欢愉时,该部影片就不能通过审核;影片中不能出现非婚生育的内容,不正当的性行为也是不容许出现的,这样设定的理由是因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世界代表性的著作,要遵循法典的限制,因而那些不正当的爱情行为应尽量删减掉。在这样的时代社会背景下,改编过的影片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充满悲剧性的安娜,她的性格变得坚毅而淡定,而原著中的诸多不符合当时社会背景的情节通通被删减,将安娜的命运刻画得更加悲惨,以此作为对安娜的惩处。

三、结 语

托尔斯泰是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他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在影视方面也是颇具盛名,他的小说被多次的进行影视改编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这在当时电影艺术刚起步的时期无疑不令人佩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成为当时改编的热衷对象,初期就有13部改编作品出现,包括俄国、美国、法国等不同国家的版本,至今为止该小说的改编作品已在银幕上出现了26次或更多。从它的改编阶段来看,编剧采用了两种改编模式,即注释式(代表有1935年美国版本)、近似式(代表有1955年中国版本)。由于编剧对原著有自身不同的理解,又因编剧所处国家文化、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编剧会依据理解而采取改编方法,因而改编后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意蕴、风格特色都会有所不同,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施一蓓.简论安娜·卡列尼娜与托尔斯泰的妇女观[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
高杰.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0,30(06).
[3] 杨丽.试从自然观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03).
[4] 王倩倩.《安娜·卡列尼娜》:从小说到电影[J].现代语文,2007(09).
[作者简介] 刘茉(1982— ),女,河北沧州人,硕士,中国人民部队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相关论文

有关于安娜安娜?卡列尼娜悲剧

1008-925X(2012)11-0089-01摘 要安娜·卡列尼娜, 是托尔斯秦成功塑造的一个争取个性解放、追求爱情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 shuos。
浏览量:83151 点赞量:18571

简论安娜《安娜·卡列尼娜》女性主义解读

摘 要:列夫·托尔斯泰在其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女主人娜的形象。本文尝试对托尔斯泰的此部作品进行女性主。
浏览量:20215 点赞量:6409

安娜安娜?卡列尼娜悲剧

1008-925X(2012)11-0089-01摘 要安娜·卡列尼娜, 是托尔斯秦成功塑造的一个争取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由、坚定地追求新生活的贵族妇。
浏览量:153949 点赞量:32618

谈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必定性

列夫· 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艺术实践持续了六十个春秋,跨越俄。
浏览量:19892 点赞量: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