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燃情岁月》女性主义解读学年

[摘 要]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影片《燃情岁月》进行解读,指出其中隐匿的众多女性歧视因素,从而提醒广大女性在阅读或欣赏各种作品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一种独立而清醒的女性意识,尤其要以一种抗拒性的态度来阅读男性作品。要学会识别男性主义隐藏在作品中的刚性崇拜以及歪曲贬低女性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修正,从思想上摆脱男性主义的心理暗示和控制,由此才能唤起自身觉悟和反抗意识,实现男女平等。
[关键词] 女性主义;《燃情岁月》;刚性崇拜;非理性;崇拜
基金项目:本文系滨江学院二期教改(精品课程)(项目编号:2011KC0002)。“女性主义”一词来源于英语的“femini”,在当代它泛指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文化思潮。“femini”本身又有“男女平等主义”“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等多种释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理论界开始介绍翻译西方经典的妇女理论著作,多把“femini”译成“女权主义”。近几年中国理论界中,以“女性主义”这一术语流行。这是因为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范围极其广泛。而中文“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从19世纪末掀起的主要以争取男女平等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地位为核心的旧女权主义浪潮到当代拓展到文化、思想等一切领域的女性主义,看上去女性主义发展得有声有色,但女性受压迫和受歧视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特别是许多男性文本都采用了以男性为阅读对象的叙述策略,使女性读者的经验受到限制,女性被引导去认同男性人物,去反对她们自己作为女性的利益。这是妇女读者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被狡猾的男性文本所诱惑而出卖了女性读者。
《燃情岁月》,也叫《秋日传奇》(Legends of the Fall)在美国获奖无数,列为美国经典影片之列。但正是这样一部极受大众喜爱的影片,恰恰是一部狡猾的男性文本,充斥着性别意识和刚性崇拜,歪曲妇女形象,传播父权文化并暗示妇女接受压迫和摧残。

一、女性的刚性崇拜

影片开头便展示了三兄弟的不同性格。大哥弗雷德老实忠厚,中规中矩;三弟萨米尔腼腆单纯,性格懦弱。最后出现的是老二崔斯丁,导演用远处朦胧的山脉、茂密高大的树林以及茫茫的大草原这样辉煌壮丽的风景作为背景,让崔斯丁骑着雄健威武的骏马、浑身泥泞出现在观众面前,也出现在女主角苏珊娜面前,让女主角从视觉到身体为这种野性十足的阳刚之美所震撼和吸引以致一见钟情,于是有了三弟当兵离家前苏珊娜和崔斯丁差点释放的。而影片的另一位年轻女性,吉卜赛女孩伊莎贝尔,其刚性崇拜则更为严重,可以说是与生俱来。早在少年时期,她就爱上了野性肆意的崔斯丁,并最终如愿,嫁给了他并且生下一双儿女,伊莎贝尔存在的目的就是嫁给崔斯丁。这无疑在证明弗洛伊德充满歧视性的言论“崇拜”,也从一个侧面勾勒出了弗洛伊德所描绘的图景:女性都是羡慕者,她们的身份依赖于男性,一切活动怎么写作于男性,本体存在取决于男性。[3]相比之下,举止腼腆、性格懦弱、体格瘦弱并且具备一些女性特征的萨米尔则备受冷落:美丽的妻子踏上草原的第一步便不可挽回地爱上了崔斯丁。最后影片借助战争这种形式抹杀了懦弱的萨米尔,让憨厚有余但刚性不足的弗雷德变成了瘸子,却只让健壮勇猛的崔斯丁全身而退,并且回家后不久便获取了苏珊娜的芳心和处女身,从一个侧面抬高了阳刚之气。弗雷德为什么即便在迎娶并共同生活多年后仍无法真正赢得苏珊娜的心呢?首先便是因为他缺乏刚性魅力。一心从政、身有残疾的弗雷德身上的阳刚之气大打折扣,尤其是他的断腿,很可能暗示了他性功能上的残疾,两人婚后多年无子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由于女主角的羡慕崇拜心理无法得到满足,无法体会到阳刚之气的关爱,再加上不能生育是一个女人最大的耻辱和失职(这也是父权社会的一贯看法,在这里强加给观众),而伊莎贝尔却连生两子,所有这一切使得女主角最终选择死亡,也宣告了建立在占有欲、征服欲之上的阳刚之气的胜利。

二、女性等于非理性

西方传统的知识论模式及其语言构成了不平等的性别处境。传统社会视男性为理性及道德的主体,女性为非理性及道德上有缺憾的主体。[4]女性在传统的论述中,不能成为知识主体,与理性无缘,只能是被动的、不能自主的、不能参与政治及社会活动,亦非历史的主体。“她只是一团未能区分混沌的感性物质,窝藏着自我:就是这个模样,存于现在和这里。”[4]片中的女主角正是这样一位女性:完全没有主见,不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盲目地随感性而行,被动地随波逐流。她亲口告诉弗雷德“我爱的是萨米尔”,不久之后却嫁给了崔斯丁;在崔斯丁弃她而去的时候,她信誓旦旦地说“我会等你,不管多久,我永远都会等你”,却在几年后嫁给了弗雷德;她在崔斯丁回来之后,痛苦和悔恨使她不能自拔,她来狱中探望崔斯丁时说:“也许是我的错,爱上你之后,我希望他们都去死,我希望萨米尔死,也希望你的妻子死。”之后两人忘情亲吻,当然最先恢复理智的还是理性大于感性的男性,崔斯丁说:“回家吧,回到你丈夫身边。”
法国女性主义者艾惠嘉维(Irigaray)曾对柏拉图洞穴的譬喻进行女性主义解读,那些久困在洞穴里的囚犯,在不见天日多时后走出洞穴,遇上刺眼的强光。洞穴被阅读为女性的子宫,幽深黑暗。知识与智能的诞生便如婴儿经过一次难产的过程,最后离开蒙昧的母体,趋向理性的光明。[4]片中崔斯丁在和苏珊娜过后,感到了困惑和迷茫。这种困惑和迷茫源自何处?正是源自女性的洞穴,源自女主角的非理性。于是迷惑的男性决定离开非理性的女性,寻找理性。崔斯丁的逃离对男人的幻想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

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shuoshilunwen.com

以光明正大地摆脱女性,不用偷偷摸摸溜走;可以通过不道德的专横取得新生,彻底摆脱女性非理性的子宫、缄默的哀怨和令人发疯的逆来顺受。然而崔斯丁离开了苏珊娜,却并未隔断与女性社会(主要是性)的联系,他在船上与三女同床,这一场景既是对女性的歧视,也是对男性主义者以及男性贪欲的变相满足,同时也是对男性性能力的夸大,成为“崇拜”的一种佐证。

三、女性等于罪恶

由于女性是非理性的代名词,所以男性一旦进入上文所提到的洞穴,便进入了渊深黑暗的非理性。而刚性的身体一旦被非理性所诱惑和支配,必然引发灾祸。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有人刻意描写绝色在男人世界中引起的震动与混乱。海伦的美貌引起了血流成河的特洛伊战争;褒姒的“千金

摘自:论文范文www.shuoshilunwen.com

一笑”扰乱了昏君的双眼;西施的裙摆扰乱了吴国的朝纲……在这诸多例子中,人们只看到了美貌的倾国倾城,却并未看到美貌背后真正的元凶。其实,这种女性美,完全是男子性意向所规定的,是女子依附地位的表现。[5]该影片也宣扬了这种红颜祸水的谬论。苏珊娜的到来拉开了兄弟反目、父子不容的序幕;伊莎贝尔的死勾起了一连串的杀戮,崔斯丁一家险遭灭门。而兄弟父子的重归于好也恰恰发生在两位红颜薄命之后,这难道仅仅是巧合?还是在暗示观众当祸水泼出去了,非理性的载体消亡了,一切才能恢复平静?两位红颜的死就是“男性社会驱除女性的缩影,因为女性代表了理性的男性所缺乏的一切”[3]。

四、片中的女性形象

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男性作家的作品所刻画的妇女形象多是一种虚检测的形象,反映了男性作家的性别偏见和置妇女于从属地位的愿望。因为女人不是被描写为温柔、美丽、顺从、贞洁、无知、无私的“天使”形象,就是被描写为、、凶狠、多嘴、丑陋、自私的“妖妇”形象。这种做法实际上将男性的审美理想强加在女性身上,剥夺了女性形象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把她们降低为男性的附属品,满足了父权文化机制对女性的期待和幻想。片中的伊莎贝尔正是这种期待和幻想的结合体,她美丽善良,逆来顺受,甘心等待,从一而终,生育力强,具备男性所要求的一切“优秀”品德。而不能生育、不守妇道、不从一而终的苏珊娜终于被安排说出了“我希望他们都去死,我希望萨米尔死,也希望你的妻子死”这么恶毒的话,变成了“妖妇”“怨妇”,最后身亡。
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苏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一切正常的心理生理能力和一切应有的权利都被压抑剥夺了,巨大的男性压力和权威一直将她们隐蔽于“黑暗王国”之中,她们沉默无语,没有说话的权利,也无法开口说话。而丧失话语能力的女人更接近父权社会的理想女性。[3]片中的伊莎贝拉无疑就是这种被塑造出来的“理想女性”,她在片中出现的所有时间和镜头几乎都是沉默着,不多的台词也都与她的崇拜对象崔斯丁有关。
白色既表示处女的纯洁,也和男性庄重的黑色服饰形成对照。披头散发象征发疯或被,都有违于主流社会的道德规范。[3]巧合的是,片中的苏珊娜和伊莎贝拉多着白衣,并且多披散着头发,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暗示呢?

五、结 语

传统社会视男性为理性及道德的主体,女性为非理性及道德上有缺憾的主体,其成因现已追溯至启蒙思想中的二元论模式观。有关的二元论大谈主体/客体、理性/非理性、文化/自然、驾驭/被驾驭、征服/被驯服等,并且认为前者优于后者。男性往往被视为善于前者并且具有强势的主体;女性被视为后者,缺乏男性所具有的种种优势。而该片竟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了这种遭人唾弃、批判的二元论,并且大肆宣扬男性的阳刚之美,强调女性的依附地位。女性不仅是非理性的载体,而且还无一例外地在精神和肉体上处于双重的被驾驭和被驯服的地位,就像一件物品在男性世界里辗转至死。在现代社会,宣传已经成为人们积淀社会心理的重要途径。电影、书刊、报纸和电视等对人们的言行和思想具有很强的干扰和塑造能力。因此,通过对电影《燃情岁月》的解读可以看出,女性在阅读或欣赏作品时要保持一种独立而清醒的女性意识,以一种抗拒性的态度来阅读男性作品,这样才有可能在阅读过程中确立自身的主体位置,成为一名现实的女性读者。女性应该保持警惕心理,不要忽略一些作品的歧视因素而被潜移默化,应该学会识别男性主义隐藏在作品中的防护和歪曲并对其进行修正,从心理上摆脱负面的心理暗示和控制。
[参考文献]
邱仁宗.女性主义哲学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文洁华.美学与性别冲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李新年(1983— ),男,河南开封人,硕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和实践。杨文娟(1988— ),女,江苏大丰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方法论。

相关论文

《嘉莉妹妹》女性主义探析

论文摘要:摘要: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是一部颇具争议的小说,主人公嘉莉更被看作是虚荣、的代表,其成功是建立在美丽的外貌及对男。
浏览量:119647 点赞量:25833

现代文学对《南方和北方》女性主义解读

【硕士论文】: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南方与北方》刻画了有血有肉、命运多舛的女性。有人她是男权主义的支持者,也有人她是支持女性独立的。
浏览量:13121 点赞量:4905

伙伴关系地位《达·芬奇》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美国作家丹·布朗的侦探小说《达·芬奇》自2003年问世以来其销售量一鸣惊人居高不下,该小说蝉联《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时长近两年。
浏览量:46513 点赞量:11604

致敬《燃情岁月》:向自由灵魂致敬网

[摘 要] 好莱坞经典影片《燃情岁月》用温情的故事、壮阔的画面、刺痛灵魂的音乐、到位的表演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向人们讲述了一段燃情的岁。
浏览量:96483 点赞量:21730

教学《金色笔记》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金色笔记》是莱辛对于现代社会自由女性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描摹,仅是为了展现其生活的真实性,更是从多方面来刻画和表现出这些自由。
浏览量:82803 点赞量:18613

女性悲剧——《儿子和情人》女性主义

一、引言《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早期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由于它同时又大量运用了精神浅析浅析学,因而也是一部心理现实主义的力作。它带。
浏览量:107453 点赞量:23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