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舆情别在被放大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等4则站

别在被放大的
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
近来有媒体提起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网络舆情并不完全等同现实民意”。这个判断触及了人们常有的一个认知误区,即容易放大网络舆情,把网络舆情当成全部民意,从而对中国社会作出有很大误差的判断。
生活在网络世界的人,容易把网络声音当成“多数民意”,这是环境所形成的幻觉。人们习惯把自己生活的环境当成整个世界,通过刷微博获取信息,在论坛中与人交流,很容易就把新媒体和社交平台这些虚拟平台想象成中国的舆论场,以为它们代表着中国的“多数民意”了。因为微博上负面情绪比较集中,就误以为中国的基调就是负面的;网络上坏消息处处可见,就以为社会处处都是坏消息;微博上整天群情激愤、充斥着浓烈的仇富仇官情绪,就以为这个社会已经分裂和混乱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这是典型的环境造成的错觉。中国有10多亿人,上网的人毕竟不是多数,而且,多数上网的人其实也并不发言,因此网络舆情的代表性是很有限的。
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极端声音更易得到传播,温和理性的声音反而被淹没;极端民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化声音更易得到传播,建设性的声音反而成为沉默的螺旋;对抗性的声音和对立性的观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沟通性的声音反被弱化;负面的声音集中呈现,正面的声音只是虚弱地存在。因为网络舆论场的过于亢奋和强势,非常容易形成主导性的舆论。别在被放大的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这对于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非常关键。 (曹林/《中国青年报》)
新闻业投入
移动大潮的五点建议
1、主动拥抱移动潮流——不要坐等实现盈利。
2、通过移动扩大接触。移动让用户更便捷、更频繁地来接触媒体,是给新闻媒体打开了又一扇窗,而不是关上一扇门。媒体公司在艰难地寻找盈利之路,但还是要先积累用户。
3、不妨考虑做APP,特别是手机上的APP。移动上网时,用户在各种APP上所花费的时间超过了八成,而页面浏览不足两成。消费者对功能具体的APP更感兴趣,而不是品牌门户网站。新闻业应考虑开发多个APP,适应不同需求。
4、必须提供适应不同平台特点的内容。移动设计中普遍采用了“自动调适(responsive)”功能,即相同的内容会根据移动端屏幕尺寸自动进行调整,与之适应。这给新闻机构提了个醒,别把相同的内容一成不变地放在不同设备上。应用与内容都要与用户使用需求相吻合。
5、本地新闻出版部门要

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shuoshilunwen.com

帮助本地零售商。本地零售商所面临的挑战给本地新闻出版者带来了机遇。后者熟知本地消费者的习惯,是否可以推出比较机制、本地商品打折或其他怎么写作?这样做也可以防止受众弃新闻出版者而去,转投其他非新闻部门。(《人民网研究院》)
传统媒体危机源于自身
近年来,“自媒体”如雨后春笋,再次向传统媒体发起冲击,“纸媒必死”的观点继续强化。
这不是传统媒体第一次遇到挑战,PC时代除了门户网站外,过去曾风光一时的电子杂志、博客已经沉寂,微博、APP、微信等成为新宠。因此,有人认为自媒体时代来临。但是,这只是新媒体技术与平台的改变。事实上,技术和平台的变革,并不能改变“内容为王”的原则。
中国传统媒体遭遇的挑战并不主要是新媒体,首先,传统媒体经营面临的冲击一部分来自宏观经济变化,企业盈利减少影响了广告投入;传统媒体也不是一个高度竞争性的行业,自身能力与水平较低,放大了新媒体的冲击;而新媒体对一些纸媒的冲击除了受众争夺之外,大量成熟媒体人流失到互联网行业,造成传统媒体从业者的素质降低,无法积累人才;另外,部分传统记者过度依赖网络提供信息,也让他们所在的传统媒体失去话题设置的权力与能力,影响内容品质。
(张立伟/《21世纪经济报道》)
改进文风改什么
首先,要改“文”。改进文风,顾名思义,必须改进讲话和写文,从开会、讲话、文件和新闻报道的文风抓起。就是要针对“长、空、检测”的不良文风,认真落实“短、实、新”的要求。
其次,要改“人”。说话、写文都是人来做的,改进文风离不开人自身的改造。2010年,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联合推出“改进文风”的调查。在“你认为文风不正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选择“腹中无物,只有照搬照抄”和“追求平稳,回避真话实话”的都超过了1/3。而在“改进文风的关键是什么”的调查中,认为应“领导带头,形成良好风气”的占4

3.8%。这说明,改文风,更重要的是改变人,尤其是当领导的要带头改变。

第三,要改“制”。改进文风必须改革制度机制。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制度创新”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有关体制、机制,逐步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社会监督,创造不断改进文风的条件和环境,形成不断改进文风的组织氛围、社会氛围。
(冯秋婷/《光明日报》)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