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全球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摘 要:本文在考察全球经济失衡内在逻辑和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探讨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为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约束机制的缺失、国际收支汇率调节机制的失灵以及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资本流动,不仅导致和固化了全球经济失衡,而且使失衡态势进一步加剧。笔者认为,推动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矫正全球经济失衡,有效避开危机发生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国际货币体系;经常项目;资本流动
1000176X(2014)02003709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运转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世界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国际投资日趋活跃,全球经济快速增长。二是全球经济失衡理由日益严重,金融危机频发,并一直困扰着世界经济的发展。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意识到要想防止危机再次发生,就必须纠正全球经济失衡。为此,有关全球经济失衡的理由、失衡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成为各界备受关注的热点,视野也逐步拓展至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审视。正如周小川所言“此次国际金融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理由,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体系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此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理由不仅远未解决,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一时间,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引致全球经济失衡的内在作用机理是什么?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应何去何从?中国如何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对这一理由的准确判断和正确回答,不仅可以为后危机时代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动世界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思路,也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制定提供了决策参考。

一、文献回顾

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与归纳,发现有关国际货币体系对全球经济失衡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类:一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非均衡性引致全球经济失衡。学者们普遍认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仍处于支配地位[ 1 ] ,从本质上说是美元本位制[ 2 ] ,具有典型的非均衡特征[ 3 ] 。黄晓龙[4]采用非瓦尔拉斯均衡分析法的研究结果表明,非均衡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得美元汇率高估,美国出现持续的贸易逆差,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刘伟丽[5]也指出,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美元无法充当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器,且成为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的工具。Mohan等[ 6 ] 指出,在美元本位制下,国际货币体系并未实现其稳定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目标,反而造成世界经济剧烈波动并引致全球经济失衡。Taylor[ 7 ] 和刘骞文[ 8 ] 进一步指出,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迫使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稳定自身经济,从而导致旨在调整内外失衡的货币政策部分失效。
二是主要国际货币供给的无约束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影响。Ocampo[ 9 ] 指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兑换黄金的约束不复存在,使得美元发行更多怎么写作于美国国内经济需求,而忽视了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与世界经济平衡的关系。黄梅波和熊爱宗[ 10 ] 运用货币先行模型的分析结果也显示,在无发行约束的条件下,国际货币发行通常过分倾向于过多消费,多发货币,从而造成国际货币发行国贸易收支恶化。朱太辉[ 11 ] 也指出,美元发行约束条件的缺失,使得美国可以通过货币发行维持对外贸易赤字与政府财政赤字,进而造成并强化全球经济失衡。
三是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影响。王道平和范小云[ 12 ] 建立了一个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收支分析框架,考察了国际储备体系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以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且不存在超主权国家的第三方供给国际储备的情形下,只要储备货币国资本净流出不足以满足非储备货币国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国际储备的供给只能通过储备货币国经常账户赤字的方式进行,并导致全球经济失衡;随着非储备货币国对国际储备需求的不断增加,储备货币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规模日益攀升,全球失衡程度不断加剧。戴金平等[ 13 ] 也指出,只要主权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储备货币国无论选择以经常项目逆差还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形式供给国际储备,伴随非储备货币国对国际储备货币需求的增加,全球经济失衡都不可避开。殷剑峰[ 14 ] 将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归纳为“中心—”模式,并指出当前的“中心—”模式虽发生新的变化,但亦导致了新的全球失衡格局。李平和宫旭红[ 15 ] 也认为,尽管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结构发生了变化,但这仅是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供给方式的转变,特里芬难题依然悬而未决,全球经济失衡仍困扰着世界经济发展。Bordo[ 16 ] 则进一步指出,只要“中心—”模式存在,无论其模式如何转变,全球经济失衡都将不可避开,全球经济失衡是世界经济运转的常态。
综上所述,已有成果均承认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巨大缺陷,也指出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理由,但是已有研究要么从国际货币体系整体视角进行探讨,要么仅关注国际货币体系的某一方面。事实上,国际货币体系不仅包括国际货币或储备资产的供应,而且涵盖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等内容,国际货币体系不同组成部分对全球经济失衡的作用机制各有差异。对此,相关研究则较为缺乏。本文借鉴已有研究,在重新审视全球经济失衡的基础上,考察国际货币体系各组成部分对全球经济失衡的作用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措施。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重新审视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内在逻辑

首先,根据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恒等式,有:

3.资本流动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在资本流动方面的表现为: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美国呈现持续的资本净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非储备货币发行国则呈现持续的资本净流出。从图3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是资本净流入国,且净流入规模持续攀升,于2006年达到7 687.70亿美元的最高值。中国和日本则属于典型的资本净流出国,资本净流出规模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中国的资本净流出额从1990年的120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4 205.70亿美元,日本的资本净流出额也由1990年的447.10亿美元增至2 117.50亿美元。就德国而言,2001年之前,其资本流动表现为净流入,此后德国也加入资本净流出国的行列,2002—2007年间,德国资本净流出额增长了5.16倍。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全球金融体系遭受重创,主要经济体资本流动规模均出现一定程度下降。美国资本净流入额由2008年的7 142.90亿美元降至2009年的3 368.20亿美元;2009年,中、日、德三国资本净流出额也分别较前一年下降了1 773.10亿美元、143.50亿美元和279.30亿美元。然而伴随全球经济的复苏,美国的资本净流入和德国的资本净流出又重拾升势,且一路飙升,2012年两者分别达4 474.80亿美元和2 406.40亿美元,分别较2009年增长24.73%和18.29%。美国的资本净流入国地位不但没有被危机所撼动,反而在危机结束之后再次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风港。尽管危机过后,中、日两国资本净流出规模有所下降,分别由2009年的2 432.60亿美元和1 467.90亿美元降至2012年的1 93

1.40亿美元和604.30亿美元,但全球资本流动失衡的格局未见改观。

图3 主要经济体资本净流动额(十亿美元)
注:资本流动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包括储备的变化)+净误差与遗漏,正值表示资本净流入,负值表示资本净流出。
资料来源:中国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美国、德国、日本的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从储蓄—投资缺口、经常项目差额还是资本流动方向衡量,全球经济失衡都表现出典型的“结构性失衡”特征: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美国储蓄—投资负缺口不断扩大,经常项目赤字和资本净流入规模不断攀升,以中国为代表的其他国家储蓄—投资正缺口不断提高,经常项目盈余和资本净流出规模持续增加,美国与其他国家形成了典型的“镜像关系”;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程度虽有所降低,但“结构性失衡”的格局依然没有转变。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衡双方进行调整的压力,并形成了“对称性不调节”的局面,甚至可能固化全球经济失衡。

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全球经济失衡的作用机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储备和浮动汇率制度的“无制度的体系”。在该体系中,国际储备货币发行规则的缺失、国际收支协调机制的失灵、统一的稳定的货币标准的缺乏等内在缺陷,放任并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并酿成经济失衡程度高、规模大、持续时间久、经济或金融危机频发等一系列恶果。

(一)国际储备资产供给的无约束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尽管欧元、日元已经成长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但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根据IMF的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储备资产规模迅速增加,截至2012年底,全球储备资产总规模已达1

1.46万亿美元,较1980年增长了约24倍。全球储备资产主要以外汇储备资产为主,

IMF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底,外汇储备在全球储备资产中所占的比重高达95.55%。而外汇储备资产又以美元为主。尽管近年来美元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其在全球外汇储备资产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欧元等其他主要储备货币,
据IMF的数据计算,2000年以来,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资产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33.00%以上,欧元则一直低于20.00%,日元和英镑一直低于5.00%。2013年第2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为33.76%,欧元、日元和英镑仅分别为1

2.99%、10%和08%。现行国际储备体系表现出典型的“美元本位制”。

Cohen和Subacchi[ 1 ] 从国际货币的自治力和影响力两个方面考察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和欧元的地位,指出欧元的国际影响力显著不足,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只有“一个半货币”,美元霸权特征十分明显。
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元的发行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直接扩大了全球经济失衡的规模。首先,从全球经济失衡的美国一方来看,在美元发行缺乏黄金和固定汇率的约束下,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供给是没有限制的,这可以使美国政府在国内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中更多地漠视外部均衡。因此,美国可以不断发行美元支撑其国内的高消费,并为经常项目赤字、财政赤字等连续融资,政府对“双赤字”的容忍度一再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储蓄—投资负缺口的扩大和经常项目赤字规模持续攀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在2000年之后,伴随网络泡沫的破灭,美国政府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持续的低利率导致美国国内储蓄率不断下降,私人消费则不断上升,经常项目逆差增速加快,规模迅速扩大。从图2可以看出,美国储蓄—投资负缺口由2000年的3.02%迅猛增至2005年的5.29%,即使次贷危机爆发当年,这一缺口仍高达5.10%。与此同时,美国经常项目逆差额也由2000年的4 163.20亿美元攀升至2006年的7 984.78亿美元,经常项目逆差额与GDP之比也相应地由4.05%增至5.76%。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储蓄—投资和经常项目失衡程度有所缓解,但危机期间美国持续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经常项目失衡程度又呈现继续加深之势,2012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额仍高达4 404.17亿美元,与GDP之比为2.71%。其次,从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方来看,这些国家大多是通过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积累了大量经常项目盈余。其中大多数经济体由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巨额顺差缺乏投资渠道,加之金融全球化下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出于安全性和自保的考虑,不得不将其投资于美国国债。根据美国财政部统计,2000年以来,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不断扩大,并于2008年9月超过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的第一大持有国。截至2013年10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已达13 045亿美元,在美国国债总额中的比重达23.07%。(根据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TIC)系统的数据计算所得)顺差国对美元储备的大量需求更加刺激了美国对美元的超额发行和供给。美元的回流可以使美国政府和居民通过对外高负债支撑国内的低储蓄和高消费,维持本国的经济繁荣,从而降低了美国约束美元发行的动力。另一方面,美国消费型经济发展模式也为顺差国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外部市场需求,不仅推升了顺差规模和对美元的需求,也为美元的持续回流奠定了基础。全球经济失衡则在这种相互循环的增长模式中得以固化和不断加剧。

(二)国际收支的汇率调节机制失灵阻碍了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浮动汇率的认可使汇率成为国际收支的主要调节手段。然而浮动汇率机制对于国际收支的调节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成为全球经济失衡愈演愈烈的主要理由之一。
首先,就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美国而言,美元汇率政策对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扭转效果十分有限。从出口方面来看,美元贬值可以推动美国出口,从而有利于美国贸易收支平衡。但从进口方面来看,美元贬值对进口的抑制作用则有限。基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国际交易大都采用美元标价,因此,美元贬值并不会影响美国的进口。故汇率变动对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调节完全落在了对出口的调节上。然而美国国内产业结构的“空心化”和对高科技产品的禁售又限制了出口,进而阻碍了汇率对经常项目逆差的调节。其次,就非储备货币国家而言,美元的“锚货币”职能降低了美元贬值的效果。为避开汇率长期大幅波动对本国对外贸易的影响,非储备货币国家大都选择了钉住美元或以美元为主要参考货币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从而降低了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调整贸易逆差的功能。最后,美元“安全港”亦冲销了美元贬值的效果。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使得美元备受国际社会的青睐,盈余国家对美元储备资产的旺盛需动了美元有效汇率上升,使得汇率对贸易收支的调节失灵。

(三)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资本流动助推了全球经济失衡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种汇率制度并存、汇率频繁波动成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显著特征。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浮动汇率制度不但不能有效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理由,反而成为失衡加剧的推手。
第一,浮动汇率制为国际资本大幅流动提供了条件,使资本流出入成为汇率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浮动汇率制度为国际资本套利创造了机会,该制度下汇率的微小波动都可能引致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或流出,资本的流动可以使汇率完全脱离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致使本币汇率大幅波动,并通过汇率波及国内经济,从而不仅导致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失衡,也可能放大经常项目的失衡程度,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第二,浮动汇率制下国际资本尤其投机资本的冲击,导致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储备资产的过度需求。面对国际投机资本的巨大冲击,为稳定国内经济,各国不可能任由本币汇率大幅振荡,在融资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依靠积累外汇储备作为应对冲击和抵御风险的手段。这一情况在东亚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东亚金融危机结束后,东亚主要经济体的外汇储备总量迅猛增长。据IMF统计,2000年东盟10国和中、日、韩(“10+3”)的外汇储备总量为0.69万亿美元, 2011年“10+3”的外汇储备总量则上升至5.43万亿美元,增长了6.87倍。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外汇储备的增长只有通过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盈余和美国经常账户的赤字扩大来满足。

四、矫正全球经济失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路径选择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储备资产供给的无约束性、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失灵以及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资本流动既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理由的出现,又助推了全球经济失衡程度的加深,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因此,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矫正全球经济失衡,有效避开危机发生的重要途径。

(一)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世界经济多元化的必定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陷入危机泥沼、经济复苏乏力,新兴市场经济体仍保持强劲增长,并跃升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一极。IMF的数据显示,按照购写力平价计算,1990—2012年,发达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由69.31%降至50.40%,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则从30.69%增至49.60%,中国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3.84%上升至2011年的14.10%,美国的比重则由1990年的25.13%下降至2011年的19.58%。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表明,2012年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达49.17%,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的FDI流出入总额在世界FDI流出入总额的比重达46.38%,其中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五大怎么写作出口国、第三大怎么写作进口国、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根据IMF的预测,2014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5.07%,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59%,也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2.03%,依据购写力平价计算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将达到51.14%,其中中国的比重将达到15.98%,美国的比重将降至19.11%。发达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下降,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显著。经济实力决定货币的国际地位。多元化的世界经济格局必定要求多元化的国际货币结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尽管欧元、日元等也是主要国际货币,但在美国经济仍占绝对优势的背景下,欧元和日元仅仅发挥国际货币的部分职能,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仅仅是名义上的多元化。未来,随着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美元霸权的格局终将被打破;日本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也将使日元的国际空间受到挤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欧元区各国的深入合作,将进一步提升欧元的国际地位;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和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将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一个以美元、欧元、人民币(或基于人民币和日元的“亚元”)为核心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正在孕育。根据世界经济多元化发展趋势,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独大的格局将发生显著转变,三种主要货币将会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主要国际货币间的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为矫正全球经济失衡提供了保障。

(二)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设计与运转架构

1.多元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的约束机制

矫正全球经济失衡,首先应强化美元发行的约束机制。在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中,由于美元、欧元、人民币(或亚元)之间存在竞争与替代关系,因此除非上述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当局存在共谋,否则每个储备货币当局都不得不约束本币发行,因为任何一种储备货币的超发都将引起本币贬值、本国(地区)通胀率上升,进而导致本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下降[ 17 ] 。
然而,由于当前主要国际储备仍以美元为主,欧元和日元储备货币职能的发挥空间仍有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刚刚起步,因此短期内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尚不具备约束美元发行机制的能力。当前对美元发行的约束可主要依靠IMF和G20实施,通过该两个机构对美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监督,敦促美国实施更加稳健和负责任的美元政策。中长期内,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则可发挥实质性作用。此时,三大储备货币的发行量则可依据三大货币区各自的贸易总量确定,并可以以所覆盖地区贸易额在全球贸易总额中比重为权重,确定三大储备货币的发行比例。

2.建立基于购写力平价的有管理的可调整固定汇率制度

首先,加强各主要货币区内各经济体的货币合作,建立各区域内所有国家钉住共同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保持各货币区内汇率政策一致和汇率稳定。其次,逐步降低区外货币在本区域货币篮子中的比重,增加区域主导货币的权重。再次,建立各区域内其他货币钉住区域主导货币的联合浮动汇率制度。最后,确定三大主要国际货币之间的汇率,并依据购写力平价进行适时调整,同时允许外汇市场汇率围绕汇率在一定幅度内上下波动,但当汇率波动出现异常时,各储备货币发行当局必须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基本稳定。

3.建立多层次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首先,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控效果。短期内,由于各货币区内仍实行较为灵活的汇率制度,此时各区域内的国际收支失衡可由区内各国联合干预,以稳定汇率,可以通过设立汇率目标区的方式进行;随着主要国际货币间可调整固定汇率制的建立,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可通过三大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当局之间的协调,确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程度,以维持汇率的基本稳定。其次,改善各国国内经济结构,缩小储蓄—投资缺口。为此,各方应着力引导直接投资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各国和各地区间自由流动,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最后,加强国际政策协调。在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中,国际政策协调对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的调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大国际货币发行当局应共同协商,建立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机制。这一协调可由三方重新建立统一的国际机构实施,也可通过IMF进行,但需要IMF在治理结构、监测职能等方面进行彻底改革。
参考文献:
[1]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深思[ J ] .中国金融,2009,(7):8-9.
[ 2 ] Cohen, B. J., Subacchi, P. A One-and-a-Half Currency System[ J ]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8,62(1):151-163.
[ 2 ] 张纯威.美元本位、美元环流与美元陷阱[ J ] .国际金融研究,2008,(6):4-13.
[ 3 ] Fratianni, M. The Futur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Dominant Currencies or Supranational Money? An Introduction[ J ] . Open Economics Review, 2012, 23(1): 1-12.
[ 4 ] 黄晓龙.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 J ] .金融研究,2007,(8):31-46.
[ 5 ] 刘伟丽.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理由研究[ J ] .经济学动态,2011,(4):84-87.
[ 6 ] Mohan, R., Patra, M. D., Kapur, M.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Where Are We and where do We Need to Go?[ R ] . IMF Working Paper No.WP/13/224, 2013.
[ 7 ] Taylor, J. B.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oordination and the Great Deviation[ J ] .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13,35(3):463-472.
[ 8 ] 刘骞文.全球经常账户失衡调整困局:基于货币政策的探讨[ J ] .国际金融研究,2013,(3):22-29.
[ 9 ] Ocampo, J. A. Special Drawing Rights and the Reform of the Global Reserve System[ A ] . Sundaram, J. K. Reform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for Development[ C ]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

1.314-342.

[ 10 ] 黄梅波,熊爱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困境与出路[ M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 11 ] 朱太辉.美元环流、全球经济结构失衡和金融危机[ J ] .国际金融研究,2010,(10):37-45.
[ 12 ] 王道平,范小云.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是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的理由[ J ] .世界经济,2011,(1):52-72.
[ 13 ] 戴金平,熊爱宗,谭书诗.国际货币体系:何去何从?[ M ]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 14 ] 殷剑峰.储备不足、全球失衡与“中心—”模式[ J ] .经济研究,2013,(6):33-44.
[ 15 ] 李平,宫旭红.未来国际货币体系谁主沉浮?[ J ] .国际经济评论,2013,(5):19-29.
[ 16 ] Bordo, M. 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Global Imbalances[ R ] .NBER Working Paper No.11383, 2005.
[ 17 ] 张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背景、理由、措施及中国的参与[ J ] .国际经济评论,2010,(1):114-137.
(责任编辑:于振荣)

相关论文

全球减排和碳本位国际货币体系

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然而在这一关乎人类存活的不足上,全球气候合作却举步维艰。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以。
浏览量:156687 点赞量:33621

全球经济失衡下制约国际经济秩序演变因素

近几年来,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不足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由主权国家特别是由大。
浏览量:20817 点赞量:6566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国际货币体系革新和重建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由来已久的不足,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货币体系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
浏览量:18188 点赞量:6019

全球经济失衡下制约国际经济秩序演变因素

近几年来,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不足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由主权国家特别是由大。
浏览量:72377 点赞量:17052

全球经济失衡下制约国际经济秩序演变因素

近几年来,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不足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由主权国家特别是由大。
浏览量:122223 点赞量:27158

对于失衡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系统缺陷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
浏览量:72131 点赞量:17002

经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与革新方案评述

摘要:次贷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该体系的革新不足也再次成为各方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全面浅析硕士论文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
浏览量:146508 点赞量:3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