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混沌哲学

[摘要]诺兰对混沌理论有独到的理解,并将之运用到他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他创制极致繁复的秩序逻辑,又将电影逻辑的检测定性暴露在观众面前;通过各种非线性叙事等手段向世界宣告秩序与混沌的一线之隔,消解传统影片由简单的因果关系和线性逻辑建立起的稳定感;最后,通过对主人公秩序创造活动道德评判机制的复杂化处理,将电影的解读权向观众开放。他的影片实现了传统与个人才能、娱乐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关键词]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哲学;混沌理论
克里斯托弗·诺兰是位理性的导演。他对情节的调度、线索的收放、速度的把握,乃至音响的个性运用,都表现出一个理性主义者特有的自信。进一步说,他的每一部电影无不建立在某个确定的理性框架之上,影片的全部情节皆据以有条不紊地展开。不独如此,他甚至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刻意安排角色对主要规则发表专门解说:《追随》的主人公比尔向坦白了追随者的活动守则;《记忆碎片》中主角莱尼在电话中讲述了一套短时记忆缺失者如何替自己保持记忆的存活法则;《致命魔术》开篇就是老卡特向小女孩解释魔术行业内部的核心规则;《蝙蝠侠III》里蝙蝠侠布鲁斯·韦恩对猫女强调过惩治罪犯时的基本原则;《盗梦空间》更是由盗梦者柯布及其搭档分几次向他们的团队阐述盗梦理论。这种共性印证了这位导演对秩序的热忱。
诺兰是秩序的热心建造者,但并不是秩序的刻板遵守者。他了解复杂系统的不稳定性,熟谙潜藏在秩序之下的混沌。实则混沌理论正可以看成是诺兰所有影片背后统一的理论语境。

一、混沌之使——诺兰电影的哲学语境

混沌理论源于现代科学对世界复杂性的全新认识。人们发现世界的本质并不像传统科学所描述的那样是个封闭的、稳定的有序的系统,可以归结到简洁的规律原则。相反,开论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的混沌哲学相关论文由www.shuoshilunwen.com收集,如需论文查抄袭率.放性、非线性、非平衡和混沌是它的灵魂。[1]混沌理论作为与相对论、量子力学齐名的20世纪三大科学理论之一,已经在西方思想界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而克里斯托弗·诺兰则是它在电影艺术领域的大祭司。他在《蝙蝠侠II》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角色小丑以“混沌之使”为名,这本身就是对诺兰电影哲学背景的现身说法。
具体看,诺兰的电影作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混沌理论的相关学说。

(一)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混沌理论的开创者之一洛伦兹曾这样总结复杂系统的特征:“初始条件的细小差异可能最终会导向迥异的结果。……预测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接受随机的结果。”[2]这种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性被形象地命名为“蝴蝶效应”——从气象学角度说,巴西雨林中一只蝴蝶的振翅,也可能会引发北美洲的飓风。只要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诺兰每一个人物的秩序大厦都暗含着崩塌为混沌的脆弱性,同时,他又深得“蝴蝶”比喻的精髓,善于将此种敏感的初始条件符号化为具体物象。《追随》中比尔因为偶然和自己的追踪对象发生接触,便成了他人俎上鱼肉,而诱因是一个装着个人物品的小盒子;《记忆碎片》中莱尼的存活技能被人利用,结果使自己成为他人消灭异己的帮凶,但是事情的起点是他自己标注的一行文字;《致命魔术》中主角安杰尔受同行写有科学家泰斯拉名字的字条误导,形成魔术等同科学的错误认识,从而将魔术变成自我屠戮;《盗梦空间》中盗梦者柯布在一次植梦实验中转动起那只象征梦境虚检测性的陀螺,竟然毁掉了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人生;《蝙蝠侠Ⅱ》中小丑为蝙蝠侠制造一个选择题,又刻意混淆了选项,造成高谭市正义之星哈维·丹特投身黑暗面,蝙蝠侠苦心经营起来的高谭新秩序险些毁于一旦,这些又都以丹特的特制硬币在事件中一面破损来做喻示。所有的这些莫不在替诺兰申诉同一个命题:秩序,不管它有多么的完善自足,都很难经得起一次偶然变动的冲击。

(二)混沌无处不在

诺兰不仅仅在每一部电影中表现出秩序坍塌成混沌的可能性,而且也着意突出了混沌的常态性:其一,混沌并不是秩序世界失常的极端特例,相反,在一个像人类社会这样的复杂系统中,它与秩序往往是并存的。《盗梦空间》正彰显了这一点:盗梦规则虽然逻辑严谨,但事实是梦境本身是潜意识和情感主导的世界,盗梦者随时会被潜意识守卫暴力袭击,还有可能坠入意识边缘,那里就是一片近乎永恒的混沌。其二,有时混沌正是秩序赖以成立的条件,例如《蝙蝠侠》中的蝙蝠侠之所以能够震慑罪犯以及影武联盟之所以能够使整个高谭市陷入瘫痪,是因为他们都运用了恐惧作为自己的手段,而恐惧正是人们对无序混沌的本能反应。其三,有序的事物只需经过简单的复制,就足以形成混沌。诺兰《蝙蝠侠》系列中充斥着有序事物大量无序堆叠的意象:小丑为焚烧取乐将抢劫来的纸币堆积成山,恐怖分子占据高谭市后为封住该市陆上出口用汽车砌成高墙、为非法处决市民而堆积起高达数层的桌子充当审判台……这些意象都在诠释混沌就源于秩序逻辑的正向推演。

(三)非线性系统

秩序只在封闭的线性系统中能够保证其稳定性,但自然中任何系统几乎都是开放的、非线性的。诺兰的叙事艺术正是对这一事实的渲染。多条叙事线索的并进、极快的线索切换、刻意模糊不同线索之间的时序关系和因果顺序,这些叙事手法在《追随》《记忆碎片》《致命魔术》等影片中被大量运用。其中《记忆碎片》的叙事手法犹能体现诺兰的混沌哲学。此中情节线索被一分为二,再切分为若干碎片,第一条线索碎片正序排列,第二条则逆序排列,一一穿插在一起。在正序部分中主人公讲解着自己的生活逻辑,按照既定秩序行事,与此同时,倒序部分则将主人公看似有序的生活一步一步解构开来。线索的如此编排打破了观众对时间线性秩序的依赖,将传统情节的安全感消解掉,从而颠覆了现实世界是个逻辑简单、条理清晰的线性系统这一主流意见。
总起来看,混沌元素在影片中的大量引入,是诺兰对自己秩序世界的反讽:认为世界皆可由秩序掌控只是人自欺欺人的想法,世界的真相是混沌。
二、一掷能否取消判断——基于混沌理论的诺兰我们看到,《蝙蝠侠II》中在小丑的怂恿下,哈维·丹特接受了混沌的观念,认定世界全无秩序可言,只凭随机偶然,于是开始用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决定他人命运。面对混沌的真相,我们又当何去何从呢?诺兰在他的电影里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一)守卫传统秩序的理由

也许我们的世界只是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系统自组织的偶然产物,但是现行秩序本身也因为它负载了系统演化的整个历史而成为合理的。因此打着混沌的名义肆意推翻秩序是非法的。活跃在《蝙蝠侠》系列第一部与第三部中的影武联盟认为高谭市的秩序已经堕落,他们可以替天行道,将之彻底毁灭。而布鲁斯·韦恩化身的蝙蝠侠作为老一辈高谭义士的传人,相信它的秩序是经受过历史考验的,因此不惜生命,几次三番地阻挡影武联盟对高谭市的破坏。诺兰的蝙蝠侠身上的正义性可以部分地追溯为对传统秩序现实性和合理性的坚持。

(二)尊重个性

按照混沌理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3]即非平衡因素能够通过自组织机制实现复杂系统的秩序化。因此为维护传统秩序,就需要维护社会系统的非平衡性因素。而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做出的自由选择恰恰是人类社会中最可靠的非平衡因素,因此诺兰影片有大量的设置来展现个体选择的重要性。此方面《蝙蝠侠II》的一个情节极具代表性:小丑分别给满乘着市民和罪犯的两艘渡轮一个能够炸毁另一艘船的遥控按钮,希望在双方的互相残杀中彻底瓦解高谭市的秩序。但是他没有认识到一旦生死抉择交由个体做出,就仍是理性可控的。因此,当他把对混乱的希望寄托在只能由一个拇指来按下的按钮上时,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对个体自由的尊重还戏剧化地体现在《盗梦空间》的结局:柯布终于回到了现实,与家人团聚,镜头停留在他最后置于桌上旋转着的陀螺上。它将停止,还是会永远转动?对这一理由的回答事关整部影片结构、含义的最终解释。作为导演,诺兰对此不做任何专断的交代,而是听凭每位观众自行推测。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体现诺兰的精神了。

(三)作用创造的合法性

混沌理论有一条十分辩证的潜在含义:复杂系统绝不停滞在任何一种状态上,总是从无序到有序、再由有序到无序不尽地变化,这种变化本身就是该复杂系统生命的体现。因此,个体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固守某一种传统。他有权也有能力稍稍游离于传统之外,用自己的创造力为社会整体注入新的活力。
诺兰的所有影片都既有关于秩序的创造,又有关于秩序的消解,在理解了他的混沌哲学后,我们发现,诺兰不仅仅通过混沌元素的引入反讽了主角们的秩序化倾向,更深一层次上也在肯定这些角色创造秩序的努力:《盗梦空间》中筑梦师们超现实的梦境论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的混沌哲学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shuoshilunwen.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致命魔术》中安杰尔所做的一切只是希望创造魔术奇迹;即使是《记忆碎片》中的莱尼,也试图为自己无作用的人生创造新的作用——影片以莱尼决定自己篡改记忆的那一刻为两条叙事线索的交点和影片结局,也正是为了突出这一点……《蝙蝠侠》系列对此探讨得最为深刻。蝙蝠侠一方面是高谭传统的继承者,另一方面又与混沌力量的代表影武联盟极有渊源,这一双重身份喻示这位主人公既了解现有秩序的起源和沿革,又具备从相反的角度审视现有秩序的能力。他行走于机械秩序与无序混沌之间,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做出自己的创造性调节。他是社会开放性的化身,他就是正义。
三、结语
诺兰电影的制作本身就演绎着他对混沌理论的理解。他深谙美国主流电影的卖座手段,熟练地沿用好莱坞惯用包装技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同时他也作为“混沌之使”向电影传统发出了挑战。美国主流电影从本质上说是以销售快乐为宗旨的乌托邦构造者,沉湎于自满自足、因果相袭、结构封闭的虚幻世界。[4]而诺兰电影则着意打破这一封闭秩序:一方面,通过人物解说主动承认秩序的人为设定性,将电影逻辑的检测定性暴露在观众面前;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非线性叙事等手段消解传统影片简单的因果逻辑,向世界宣告秩序与混沌的一线之隔;最后,通过对主人公秩序创造活动道德评判机制的复杂化处理,将电影的解读权向观众开放。就这样,克里斯托弗·诺兰成为一位混沌与秩序之间的行者,他的影片实现了传统与个人才能、娱乐性与思想性的双重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桂元.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混沌理论及其策略[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08).
[2][德]施特凡·格雷席克.混沌及其秩序[M].胡凯,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23.
[3][比]伊·普里戈金,等.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42.
[4]胡亚玲.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101.
[作者简介]曲宁(1981—),女,吉林长春人,博士,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汉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相关论文

克里斯蒂,译文

Part 1不足克里斯蒂:哦,嘿,布莱恩!见到你真高兴!布莱恩:我!我没记错的话,上周以来就没见过你了。最近怎样?克里斯蒂:挺好的,我。
浏览量:140905 点赞量:29561

克里斯托弗·希尔史学思想

著名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西方新社会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希尔对世界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旨在通过综合考察希尔英文原著的。
浏览量:9097 点赞量: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