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生活和哲学》中几个难点理由***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非常强调以生活逻辑带动理论逻辑,因此,教材在有些方面淡化理论,强调生活感悟。但哲学属于思想的思想,理论性与逻辑性非常强,这客观上加大了教师对一些理由处理的难度,下面就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难点理由,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一、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理由

关于规律客观性,学生往往认为人们利用规律就是改造规律。常有学生问,我国发射神舟系列飞船不是转变规律具体表现吗?对于这一理由,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分清楚转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等于转变规律。规律发挥作用必须要具备一定条件,在这些条件下,规律表现为外界的现象。例如,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落向地面是万《生活与哲学》中几个难点理由的由优秀论文网站www.shuoshilunwen.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有引力规律表现,那么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就是阻碍返回舱落向地面的力要小于返回舱自身的重力;人们又可以转变一下这里的条件,如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到太空,这也是万有引力发生作用的结果,只是由于条件转变了,现象的表现形式也就变了。因此说,人们利用规律并不是改造规律,而是转变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使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和形式产生了有利于人的变化。
对于主观能动性理由,因为教材一直没有解释何为主观能动性,因此,突然出现主观能动性,学生有些不解。对此,应该在第五课讲意识的产生时,就逐渐提及主观能动性概念。我的做法是,先强调人是动物的一种,动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人对外界刺激也有反应,从这个角度看两者是相通的,但人对外界的反应不象动物被动式的反应,人的反应具有主动性。如,一场森林大火发生时,动物的反应可能就是被动的跑。人对它的反应,就主动得多。可能先是判断,当火情较小时会运用自身力量灭火;火情较大时可以采用做一个隔离带的方式来制约火情;当完全无法应对时,才是跑。人的这种反应与动物的反应相比要主动得多,积极得多。其实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把握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动物本能反应的区别。
对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教材写到:“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教材这一点处理得非常概括,但考试时这个点又是一个重点。因而,这个理由在处理时不能淡化,通过联系教材前后内容,可以先对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作了如下概括,即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同时把课本41页的策略论要求“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革命热情与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目前状况、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整合到这个地方来讲,从而让学生系统地把握这一关系原理。

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动力理由

实践是认识来源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都是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表现,但如何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理由,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根据笔者的体会,可从如下两方面来进行区别:一是看背景材料中是否有认识对比的过程,如果有则是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一般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是根据一些标志性词语来确定。如题干或背景材料中涉及到“实践中有新需要”、“实践中出现新理由”、“新工具的产生”等关键词,从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的一般是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例,目前,全球4000多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每天有1万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发现艾滋病后,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人了对抗艾滋病的运动,促使医学界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理性认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这道高考题属于理解类选择题,题干中“全球4000多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每天有1万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这一客观现实的新需要,从而促使医学界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病,因而应该选“A”而不选“C”。

三、真理的客观性理由

真理是一种认识,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因而真理应该是具有主观性,为什么又强调其具有客观性呢?
对这个理由,教材的解释为“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策略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对这一解释,笔者有一个疑问,即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为什么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认识?由于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个确定对象完全可以产生多种正确的认识。例如,对一幢高楼这一确定对象,美学家与建筑学家由于其各自知识构成不同,对这一确定对象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他们的认识可能都是正确的。对这一理由,我认为把人教版《生活与哲学》教材第47页中“对同一个确定对象”后面加上“从同一角度”这样一个限制性定语即可解决。

四、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理由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们按照一定目的、计划或方案而形成或建立的联系,如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联系、村庄或学校之间的联系、各种机械系统之间的联系等,这些联系呈现出“人化”的特点,渗透着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为什么它是客观的呢?这一理由课本的解释是“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对于这一解释学生看完之后可能也似懂非懂,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从理论与事实两个方面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从理论方面看,一方面,“人为联系”只是人们依据客观联系创造条件,转变了联系的具体形式,而这种联系也并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联系观念才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另一方面,人为联系必须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形成,而实践活动就具有客观性;再次,人为联系一旦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当然它具有客观性。从事实方面,可以用具体事例让学生有深切的感受。如,有线话筒是人为事物,它是人们实践的产物,当人们把其制造出来后,它的各个零部件之间就发生了诸如整体与部分联系、因果联系、直接与间接联系等各种具体的联系,这种联系一旦形成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因此,人为的联系同样具有客观性。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我们多关注生活,多贴近学生实际,寻找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事例,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点滴智慧,就会有助于我们突破哲学中的一些疑难理由。

相关论文

如何处理《生活和哲学》教材中探究活动

摘要:在晦涩难懂的《生活与哲学》中,我通过协调教材探究活动与主干知识;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有选择地进行探究;变换探究形式,恰当处理。
浏览量:60284 点赞量:14472

情境教学法在《生活和哲学》教学中运用

当前,我国新课程革新如火如荼。贯彻新课程革新的要求和理念,高中政治教材也作了修改,《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具有时代感,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
浏览量:10269 点赞量:4319

高中生《生活和哲学》课学习兴趣培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其中,生活与哲学部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中有。
浏览量:46330 点赞量:11511

高中《生活和哲学》课生活化教学探析

新时代的发展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呼唤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个性张扬。社会竞争的发展要求提升人的综合素质。
浏览量:120122 点赞量:26541

关于2011高考《生活和哲学》命题动向

一、 命题动向 新课标实验地区的高考立足于新课程实际,命题以能力立意,注意引导考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观察和深思身边的各种重大政治、经济。
浏览量:82763 点赞量:18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