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活和哲学》模块命题特点与备考对策

《生活与哲学》是高考政治的重点模块,其分值在高考政治试题中约占30%左右,是各模块中比重较大的。各地哲学类试题的题型、题量和考查方式基本稳定,考生对哲学类试题最大的感受是记忆的负担轻,但试题难度大,得分率低。影响哲学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提高哲学模块复习的实效性?本文将围绕这些理由进行探讨。

一、影响高考哲学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

为更细致地分析影响哲学试题难度的因素,我们在研究2013年各省区高考哲学类试题的基础上,从不同题型入手,分别剖析影响哲学试题难度的因素。

1.哲学选择题难在哪里?

(1)思维的复杂性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作为具体科学的经济、政治、分的选择题,大多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可以由经济、政治或文化现象直接归纳或抽象出相应的学科观点。哲学选择题则不同,由于哲学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由材料到答案要经历先归纳后抽象的二次思维过程,这无疑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另外,相当多的哲学选择题选项观点都是正确的,当考生对这些哲学观点是否和题干材料相吻合作出判断时,常常感觉每个选项都很相似,不知道究竟选哪个,而匹配式哲学选择题进一步加大了思维的复杂性。考生如果不能够透彻理解相关哲学观点,缺乏对题干材料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就很难作出正确判断。
【例1】(2013•山东卷•23)“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本题属于匹配式哲学题,解答本题,第一步要明确题干中所蕴含的哲理,梦想属于认识的范畴,“梦想的实现需要跋涉的脚步”,强调了实践决定认识。第二步需要明确选项各自所蕴含的哲理,A项强调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B项强调学和思的关系,C项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项强调价值观对人的作用。第三步要对照题干和选项看二者是否相吻合,故选C。从解答本题的思维过程来看,需要经历一个较为复杂的多步骤的思维过程,且任何一个环节上都不能《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命题特点及备考对策相关论文由www.shuoshilunwen.com收集,如需论文.出现理解失误,否则就无法选出正确答案。
(2)材料的陌生感
经济、政治、文化模块的选择题一般取材于各自所属于的领域。而哲学题的取材具有广泛性,既包括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社会生活领域的热点理由、自然现象或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包括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歌赋、漫画幽默、俗语古文等。一方面,学生对自然科学材料和古文材料等相对陌生,另一方面,这些材料对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要求更高。如果不了解自然科学素材的背景、古文的意思、漫画的主旨,就读不懂材料本身,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答题准确率。以新课标全国卷中每年必不可少的自然科学素材的选择题为例:2013年,“人造树叶”;2012年,海底热液生物的生长;2011年,秸秆的综合利用、临床医学大脑“扣带前回”区域;2010年,探测木星、人工繁殖中华鲟;2009年,征集科学难题;2008年,气象预报;2007年,治理荒漠化、蚂蚁眼睛和人的眼睛。从统计数据看,这些试题的难度都较大。
【例2】(2013•新课标Ⅰ卷•21)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作用。“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例2中的“人造树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以此为素材,考查考生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部分考生因材料来自较为陌生的自然科学领域而犯愁,影响其准确提炼材料信息,难以选出正确答案。再如例1以诗句、古文为素材,考查考生对相关哲学观点的理解。部分考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诗句、古文的本义及喻义,就更谈不上深思它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3)观点的隐蔽化
除了少量哲学题直接以教材观点作为选项外,更多的是对教材观点的转换、引申或拓展,考生一般比较适应教材语言,而对非教材语言或转换后的教材语言比较头疼。新课标卷中还有一部分哲学选择题的选项不以理论观点呈现,将理论观点与题干具体情境相融合,将要考查的知识内容“隐藏”在选项背后,这种隐性化呈现理论观点的方式也加大了试题的难度。以上两种选项实际上都体现了高考对考生的理解能力的高要求。
【例3】(2013•新课标Ⅰ卷•23)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在喝啤酒时,将鸡块小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试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能穿越液态氮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
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例4】(2009•辽宁卷•23)资源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2009年1月1日《循环经济推动法》实施,迫切地需要人们提高对资源再利用的认识。有专家指出:“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一认识的根据是
①物的资源或废物的性质取决于人们对物的态度②废物向资源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技术性③废物和资源之间具有本质上的抽象同一性④废物或资源的性质是由其所处不同实践关系决定的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例3选项中的观点,“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并非是学生熟悉的教材语言,其实质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教材观点。例4实质上是考查考生对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理解。但从表面看,都是阐述的对资源和废物关系的理解,没有一个选项涉及教材的知识内容。面对这些选项,考生不知如何判断。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每个选项语句表达的背后都隐藏着教材观点。事物的性质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意识(“人们对物的态度”)决定的,因此①观点错误,应排除。②实际上是说矛盾的转化(“废物向资源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技术性”),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③说二者具有本质上的抽象同一性,实质上是认为不同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一说法错误。④实际上是说在不同的情况下,事物的性质不同,强调了废物和资源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考生要能够透析每个选项背后隐藏的理论观点,这样才能明确题目实际要考查的知识内容,对选项观点的正误作出判断。
(4)组合的不确定性
哲学类选择题在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同时更凸显考查考生对哲学各部分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对材料的多视角综合分析能力。一道哲学选择题往往涉及哲学一个考点的多个层面或多个发散的考点内容,这些知识内容跨框、跨课、跨单元,突出表现为以组合选择题形式呈现。以全国卷和新课标卷为例,2007-2013年7年计26道哲学选择题中,“4选2”的组合选择题有25道。“4选2”组合选择题直接增加了试题难度,考生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思维策略,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面对的情况更复杂,出现错误的概率大幅度提高。
在例2、例3中,虽然①③属于观点错误组合项,但很多考生首先无法对其错误作出判定,误以为是正确的,一部分试题中错误组合项只有一个甚至没有,这时候如何组合更难。考生往往在确定如何组合上难以决断。

2.哲学主观题难在何处?

(1)纯文字的材料呈现方式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难度。较大的阅读量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难度。纵向分析历年来的哲学类题目,一般都是较长的文字材料,阅读量大,层次结构比较复杂,考生必须花费较长时间阅读材料,甚至需要反复阅读,方能审明题意。这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阅读文字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例5】(2013•四川卷•14)创新社会管理,共建活力中国,共享和谐社会。阅读材料,回答理由。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管理面对新的挑战。从管控到怎么写作,成为社会管理的必定趋势。
两年前,T市将市区街道办全部撤销,将人、财、物等资源下沉到社区。社区居委会由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内的大事要事,均需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权也交给了居民。社区内设立了公共怎么写作大厅,将适宜社区的多项行政职能分解到就业、救济等怎么写作窗口,并有专人负责各片区的信息采集、安全及上门怎么写作。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将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织起来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怎么写作。在《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命题特点及备考对策相关论文由{#GetFullDomain}收集,如需论文.政府引导下,社区基金会、个性化调解室等社会组织发展起来,成为提供社会怎么写作的重要平台。
两年来,该市社区怎么写作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幸福感显著上升。
(1)联系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T市是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
面对例5中长达300多字的文字材料,相当多的考生首先产生的是畏难情绪。有的考生对设问中“联系材料”的要求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粗略阅读材料,匆忙答题。对于材料中究竟包含了哪些有效信息,部分考生缺乏行之有效的提取策略,更谈不上对信息的哲学解读。要知道,命题者反复打磨推敲提供了这段材料,那这段材料一定是有用的,答题所需的信息都蕴含在其中。在没有全面而准确把握材料信息的基础上作答,最后的得分可想而知。
(2)多样化的设问方式增加了调用知识的难度。哲学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围绕某一理由用单一哲学原理或者策略论进行深入分析,我们称之为“深挖洞”。为了避开考生撒网式答题,高考中越来越注重采用这种方式考查主观题。这种设问要求考生能对某一原理的内部层次有深入而清晰的的理解和把握,对思维的精准性和分析的透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运用单一原理分析理由时,根据试题难易程度有以下三种方式。①直接点明原理:“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2013•新课标卷)表面上看,这种考查方式的试题应该比较容易。但由于这种考查方式,将考查的重点转移到了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结合上,从实测结果看,考生往往由于分析能力欠缺,导致大面积失分。②半隐半现原理:“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分析农民群众为何能够成为耕地的‘第一守护人’。”(2013•广西卷)“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如何认识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关系。”(2013•江苏卷)。粗看,这里也仅仅是转了一个小小的弯子,但就是这一个小弯,却具有较大的“杀伤力”,对于那些基本功较为薄弱的考生往往是“致命”的。③隐藏原理:“‘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2011•江苏卷)“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评析材料中网民的观点。”(2012•江苏卷)。这对那些平时不注重理解,单纯靠背记原理的考生来说,简直是无从下笔。考生如果不能真正读懂材料,理解原理,是很难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原理来分析理由的。
还有一种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围绕某一中心从哲学的多个角度思维,我们称之为“广积粮”。如“我国现在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还远未成为汽车强国。要从汽车生产大国成为汽车强国,创新是关键。请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予以说明。”(2013•天津卷)“根据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倡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2013•山东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2013•重庆卷)。这种设问下,是围绕某一中心的哲学原理多角度发散,它并不要求考生对原理本身有更深入的分析,关键是能够围绕理由中心从多个角度去深思。此种设问方式,往往对知识范围作出了限定,如果考生不能把握这一知识范围的限定,或对这一知识范围限定中的哲学原理没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很难较好地作答。
(3)精细化的答案组织和赋分方式增加了答案组织的难度。
试题的答案是针对具体情境下具体理由的分析,答案具有很强的生成性,依靠平时记答案的策略是很难得高分的;如果答案是粗线条的,或者只有观点堆砌是无法得到高分的,哲学主观题的答案组织和赋分较为精细,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考生既要能回答出观点,还要能加以正确分析。试题需要的是考生答题的正确思路而不是简单的套路。依靠机械的套路只能得到较少的分甚至很难得分。

二、路在何方?——高考哲学类题目的倡议

(一)应对哲学选择题的“三突破”

1.对特定题型的专项突破。要消除对自然科学素材的陌生感、古文素材的晦涩感、漫画素材的隐晦感,需要进行专项的选择题突破训练,考生要掌握不同类型素材选择题的特点,为更好地阅读理解素材创造条件。哲学选择题可以围绕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歌赋、漫画幽默、自然科学等不同形式的素材进行专题训练指导。
2.对重点内容的题组突破。针对哲学观点抽象性强的特点,我们要通过提供一定量的试题进行训练,在积累一定的感性材料和实战经验的基础上理解哲学观点、总结出具有一般性的规律和策略。但这种积累不能依赖大题量的无针对性训练来实现。根据我们的经验,围绕考点的题组训练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一组题来增强感性认识和实战经验,又避开了题海战术所造成的枯燥、低效。如围绕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分这一难点和重点。各种资料上提供了各种区分的策略,但这些策略很少对考生具有实用价值。有些老师也讲解了不少这方面的题目,但由于缺乏系统的选题、训练及此基础上的归纳总结,效果也很差。我们可以通过题组训练法,选择一组具有代表性的题。首先介绍区分的有效策略:关键词法和怎么样、怎么办区分法。抓主次矛盾是指在办事情的解决矛盾、解决理由中,而怎么样是在对事物状态和性质判定中。围绕这一考点提供两组精心选择的题(各5道左右),第一组题学生先练,练过以后针对学存活在的理由指导学生总结规律、寻找策略、查找理由;在此基础上再提供第二组题,学生在第一组题的基础上将掌握的策略、规律运用到第二组题中。通过两组题的训练有效解决这类重难点。
3.对重要观点的归纳突破。高考题目千变万化,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理由和解决理由”的基本思路一直没有变化。“基础知识”是“分析理由和解决理由”的前提,夯实基础才是根本。通过对历年来高考哲学试题的分析不难明确哲学复习的重点原理所在。哲学的基本观点是有限的,但围绕这些观点可以衍生出许多观点。我们可以围绕一些核心观点将衍生观点(含正确的和错误的)归纳总结出来。通过对这些衍生观点的分析来理解核心观点。考生在选择题作答中首先要判定的是观点的正误。对一些陌生的非教材语言的观点,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是对的或错的,需要理解这些观点的本质。

二、解决哲学主观题的“三立足”

1.立足体系明确知识范围。相对于其他模块而言,哲学复习中考生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并不是很多,更值得关注的是明确知识范围,构建哲学知识体系。当我们在设问中看到相关知识范围的限定时,在头脑中要能快速清晰的浮《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命题特点及备考对策由优秀论文网站www.shuoshilunwen.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现这部分的知识块、具体的知识点。如果缺乏这种清晰的知识范围意识,容易犯方向性错误,导致答非所问,劳而无功。弄清设问指向,要能明确设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避开知识的错位。现将高考哲学常见知识范围分类总结如下:
(1)按照哲学四大块划分知识范围。“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价值观”。
(2)按照教材的单元划分知识范围。“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寻觅社会的真谛”。
(3)按核心概念划分小知识块范围。“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分析法”(矛盾的相关知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价值观的知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
(4)按单一知识点划分知识范围。单一知识点可以分为“明”:请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辩证否定观等原理;“隐”:请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等;“暗”:请选择最佳原理的方式呈现。
2.立足训练掌握解题技巧。哲学主观题以文字材料为主,材料的内容丰富,信息量较大,如何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抽象出观点?具体步骤如下:解答材料分析题,①要“分层”,科学合理地划分材料的层次,抓住每个层次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每层隐含的观点;②要“概括”,抓住每个层次中的关键词句,概括每层层意,并找出每层材料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主旨;③要“抽象”,将提炼出来的有效信息,进行理论的抽象,转换成学科语言,即材料中隐含的理论观点。例5有3段材料,第1段强调适应社会转型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第2段内容较多,强调进行机构改革,发展社区自治,为民怎么写作。第3段强调推进社会管理的作用。根据设问方向,可从第1段和第2段中提炼出推进社会管理的措施,并联系“寻觅社会的真谛”相关知识,去分析材料,做到材料和观点的有机统一。
3.立足规范提高思维层次。从试题运用的原理来分,哲学试题主要包括多原理和单原理两类。这两种不同类别哲学题的答题规范是不同的。如哲学单原理强调多层次细致分析;哲学多原理(或策略论)强调多角度全面分析。答案的逻辑性是思维逻辑性的外在表现,思维缺乏逻辑性必定表现为答案的逻辑较为混乱。规范表达答案的技巧——答题时,要学会根据不同的设问方式,如要求从原理角度分析的可按“先原理、后策略论、再材料分析”的步骤;如果是从策略论角度的可按“先策略论、后原理、再材料分析”的步骤,培养训练答案的条理性、逻辑性、专业性。要对高考哲学题的答案加以深入研究,通过分析的赋分方式和赋分点,对比自己的答案与的差距来提高自己答案的得分率。避开会而不对,对而不建全的情况出现。

相关论文

如何处理《生活和哲学》教材中探究活动

摘要:在晦涩难懂的《生活与哲学》中,我通过协调教材探究活动与主干知识;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有选择地进行探究;变换探究形式,恰当处理。
浏览量:60268 点赞量:14466

情境教学法在《生活和哲学》教学中运用

当前,我国新课程革新如火如荼。贯彻新课程革新的要求和理念,高中政治教材也作了修改,《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具有时代感,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
浏览量:10253 点赞量:4313

高中生《生活和哲学》课学习兴趣培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其中,生活与哲学部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中有。
浏览量:46314 点赞量:11505

高中《生活和哲学》课生活化教学探析

新时代的发展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呼唤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个性张扬。社会竞争的发展要求提升人的综合素质。
浏览量:120106 点赞量:26535

关于2011高考《生活和哲学》命题动向

一、 命题动向 新课标实验地区的高考立足于新课程实际,命题以能力立意,注意引导考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观察和深思身边的各种重大政治、经济。
浏览量:82747 点赞量:1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