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德育实效性发挥是宗旨,养成教育成“瓶颈”

摘 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确存在着许多突出理由,德育实效性得不到发挥,行为养成成了“瓶颈”,最终使学校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在近几年来德育工作中,我们进行了不懈努力,从学校德育工作与“中国梦”的关系,学校德育工作的传统手段、方式与内容,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等具体层面进行剖析,探讨寻求解决的策略,以有利于以后的中学德育实践,拓宽学校德育工作新渠道。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发挥;行为养成“瓶颈”剖析;策略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其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确存在着不少理由,其实效性得不到发挥。学校德育教育苍白无力,更谈不上对社会产生良性影响和积极推动。那么,成为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发展、德育实效性发挥的“瓶颈”是什么呢?

1.学校德育工作未能紧扣“中国梦”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里,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并冲击、影响着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这是我们回避不了的现实。学校的教育环境的确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倾向。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仍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依然是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因而,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领导,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削弱甚至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正如刘铁芳所说“不关心世界和人的价值和作用,服从与外在的目的,功利主义湮没了教育的内在作用,也不去追思教育的内在作用”。
在共筑“中国梦”主旋律下,学校整体德育工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核心价值观。具体要求是:教育培养学生既尊重个人合法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又富有远大理想;不能片面追求眼前实惠和享受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集体、学校利益之上,不能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坑。

2.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空洞说教

传统的思想政治科教学,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理由、书本中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理由,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而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科教学模式、手段与策略,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有时用“你还小不懂这些”、“政府说的,怎样理解是你的事”等来搪塞。这样,学生希望解决的理由得不到回答,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理由。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对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产生怀疑,对思想政治课堂感到无趣、无利和无用。
中学思想政治科课堂教学,教师为追求所谓课堂效益,不停地向学生灌输教材中政治理论,这种做法实际上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反而会产生。因为:它违背了教学内容、策略、实际需要三者的关系。还是金一鸣说得好“内容决定了策略。内容脱离当前的实际,策略必定是教条主义的,脱离学生的实际,只要学生死记教条,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正确政治信仰的形成,既不是靠教师在课堂反复强调、或轮番轰炸式的灌输,而是让学生在理论与现实社会的碰撞中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克恶扬善。

3.学校德育工作的手段、方式、内容、主体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3.1“说教”、“灌输”式的德育工作手段,脱离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教育。

目前农村中学德育教育演化为知识化德育课程,简便了事。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升学、考试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学生失去了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最终也就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学生即便是对规范的遵守,也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基于外界的压力。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实质是一种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从长远来看,必定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

3.2学校德育工作主体偏重教师,忽略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

学校的德育教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但是,一直以来,学校领导作为德育的组织者却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理、榜样、奖励、与偶尔训戒等策略,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阻碍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这种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烁过程,已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

3.3学校德育方式受到社会、家庭负面教育的冲击

大家知道,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存活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现在城市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东部沿海农村家庭至少是二至三个孩子,西部边远地区以留守儿童居多。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二至三个孩子的东部沿海农村家庭,大多数家长忙于发展经济,放任对子女教育,甚至让其“自生自灭”。这些家长有的把社会不公、阴暗的东西用语言、行为在家庭中灌输给孩子,从而导致这些儿童从小心灵被扭曲;西部边远地区的留守儿童,他们无法接受到规范的道德教育……所有这些现象,暴露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这必定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正常开展的难度。
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的更新,道德价值的多元取向,如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泛滥,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养成,产生了如每周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抵不过一天半晌社会、家庭影响等现象。这已敲响了构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大立体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的警钟。

3.4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与内容不切合学生的实际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在确立德育目标时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有意无意的“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由于目标指向负载过重、过高,也就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这种做法既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同,也极易使学生产生自我满足、自我膨胀,甚至是逆反、仇恨的心理,学校的德育内容仍然停留在引导学生向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人物学习。这些革命英雄人物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不具有时代的特色。21世纪的学生,对这些革命英雄人物无法理解,甚至认为他们是“傻子”。而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也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无法溶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那么,道德教育必定变成了道德说教,最后导致个体道德的滑坡。
在今后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面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我们应积极倡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引导师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应建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德育系统,发挥学科渗透德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采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德育小气候,努力构筑良好的大环境,形成师生参与的全员德育管理网络,协调课内外、校内外的影响,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从而走出困境,打破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发挥的“瓶颈”。

相关论文

发挥学生主体性 增强德育实效性

摘要: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我们还以主观愿望上要求学生向上、向善的效果甚微。本论文以学生的情感培养、道德品质、健康人格方面探。
浏览量:143990 点赞量:31037

谈谈德育生命教育春风劲,学校盛开德育花

摘 要:在新形势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很多烦恼,迫切需要生命教育予以引导,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
浏览量:133492 点赞量:29471

简述发挥“明星效应”,建设年级德育文化

[摘要]:模仿明星是现代“90后”孩子们的时尚,在校园德育建设中,通过实践树立榜样,形成相应的德育文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的影响。树。
浏览量:60822 点赞量:14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