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实现为语言生长而教

【名师档案】
孟晓东,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工作3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与研究,积极倡导并践行“生长性语文课堂”,曾领衔多项全国、省级课题,主持参与的课题先后获江苏省首届、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200多篇论文见诸省级以上刊物,编著的20多本教育书籍正式出版。
我一直呼吁要让学生的语言、思维、精神在课堂里活泼泼地生长。我提出的“生长语文”主张就是倡导语文教学要站到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来建构语言的生长。长期以来,老师们纠结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自课标修订版提出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后,大家又格外地关照所谓的工具性与文本表达。其实,工具性与人文性仿佛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彼此相融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言语的生长,从而获得精神成长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既着力于生长的原点,更着眼于发展的远点,通过特定语境契合下的语感培养,以达到“语用”的目的。
理由1:如何理解语言的生长?
其一,教育即生长。卢梭说,教育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是顺其天赋的自然生长。也就是说,教育应该是顺应着生长发育的规律不断生成的过程。
其二,儿童正生长。作为教育主体的儿童其最大的特性是正在生长,我们应该遵循其生长方式与规律来教,使儿童不断地自我生成与建构,得到符合其个性的、合适的、连续的生长。让葡萄种子结出葡萄的不是阳光和雨露,但我们要施加合适的阳光和雨露让葡萄种子合理地生长,最终结出甜美的果实。所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不断施加积极影响才能实现生长。
其三,言语须生长。儿童正处于语言生长的最佳时期,他们的语言理解与表达充满着童趣、想象与智慧,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但是,儿童的语言是存在缺点的,犹如一块尚须雕琢的璞玉。教师须要找准文本中的语言生长点,遵循儿童的生长方式,与儿童一道过上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语言生长着的课堂生活。这样,儿童的语言才会走向丰富与完满。
其四,课堂唤生长。教师在课堂中要营建语言生长场,包括安全的对话场、积极的语用场、文学的期遇场……教师要聚焦于文本中的语言生长点,要深深地“犁”过,留下生长的痕迹,而不是简单地“滑”过。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语言生长的需要,顺应、平衡、同化,领着儿童走向文本的深处、走向思维的深处,进而蓬勃而出、根深而叶茂。
我区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月光启蒙》,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其谈谈阅读的“初感”。基于这个阅读的原点,教师灵动地引领学生感受母亲口中神话故事的美妙、谜语的美妙、童谣的有趣、歌谣的美妙,思绪渐渐飘向童年夏夜那篱笆小院,抵达阅读的远点。身处语言生长场中,进而品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学生就十分自然地理解了母亲的声音为什么会是芳香的,实现了文学意境中语言的生长。我一直说,教育人眼中须有儿童,语言生长要在意境场中催芽,要在对话场中抽枝,要在师生与文本的交融场中伸展摇曳。
理由2:如何通过语言的生长让教更有价值、让学更有作用?
其一,生长性语文课堂呼唤重构“课堂审美”。我认为的“课堂审美观”应该是:该浓则浓、该淡则淡、应简不繁、当艳不让,关键是“度”的理由。教学资源应该取舍有度,切忌不分主次、舍本求末;教学节奏应该张弛有度,切忌平铺直叙、平面推进;教学策略应该收放有度,让学生走向“前台”,也不忘教师的“首席”地位。正如杜威所讲:“如果只是放任儿童的兴趣,让他无休止地继续下去,那就没有‘生长’。”教学中应抓住文本中核心的语言生长点与儿童展开对话、思辨,乃至纠缠。走向思维的深处,让文本立起来与师生对话,达成如约的语言生长。
其二,找准“愤悱点”直面语言生长。语文教学犹如发现风景、欣赏风景,而不是制造风景;课堂不是知识的“载体”或学习内容的“运输线”,而是人与知识“相遇”的“场域”。教师应该如同导游引领学生走向鸟语花香处,而不是如同园丁将花木修整统一。课堂上,当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发现那风景独好处时,须要揪住不放、着力深入,以趣味横生的方式追求抽枝拔节的生长。这样的教与学更具有春天的气息与活力。
举个例子。我工作室一青年教师执教《鸟语》,在品读“我”与布谷鸟对话时,教师巧妙地抓住了个语言生长点:明明是“布谷布谷”,怎么“我”听起来却是“种田织布”“勤劳刻苦”呢?多么基于儿童、基于文本的一个提问,仿佛为儿童的语言生长点亮了一盏灯。于是,感知押韵、体会布谷鸟的勤劳品质、品悟“鸟语”的语言形式等都在师生的进一步“对话”中落实了,十分有效地实现了语言的生长。
其三,要找寻语言生长的。语言的生长是有规律的,教学就是要找寻到其生长的。我觉得首先要营建生长的“场”,即以渲染、铺陈、激趣等手段形成适当的语境;其次作为教者要学会筛选语言、解码语言,要基于文体与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比较有效的设计;此外,当寻找到了最具生长价值的“这一个”时,教师要展开或理趣、或智慧、或诙谐,甚至强势轰炸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实现言语的生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常常深思:文本的特点在哪里?语言的生长点在哪里?学生的原点在哪里?教学的远点在哪里?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基于学生、才会基于文本、才会言意共生、才会优雅自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
阅读延伸
殷开林在《挖掘语言生长点 提高阅读实效性》(见《江苏教育研究》2011.09B)中提到的一些挖掘文本中语言生长点的策略,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概念,能引导我们加以实践:
一是聚焦“闪亮点”,丰盈阅读感受。许多美文中精彩的字词语句可以成为师生阅读感悟的“闪亮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带领学生披文入情,在玩味品析的过程中增进理解、培养语感、生长语言。
二是巧用“空白点”,激活阅读思维。“空白点”即作者根据主题和情节的需要,有意在字里行间或文章结尾留下发挥想象余地的情节、情感或思维的空间。在教学中,可以抓住“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补充、延伸扩展,来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思维,加深内容感悟。
三是捕捉“动情点”,唤起阅读共鸣。“动情点”是文本主题的升华点,作者情感的爆发点,读者情为所动的落泪点。教学中抓住这些“动情点”反复品味打磨,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以升华,达到师生文本产生共鸣的境界。
四是辨析“争议点”,加深阅读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有些见解还会是对立的、矛盾的,即教学中的“争议点”。我们可以紧扣“争议点”让学生深思讨论、争辩解疑,最后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得到答案。
五是找准“结合点”,提高读写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在精彩处仿写,在形式上变写,抓住感发点写读后感,可以基于阅读迁移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师需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语言生长点的“火眼金睛”,及时捕捉并激活文本的闪亮点、空白点、动情点、争议点、结合点,让这些生长点不断地生长,最终长成学生语如何实现为语言的生长而教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shuoshilunwen.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文素养的参天大树。

相关论文

语言,姜树华:“言意共生”教语文写作策略

【人物名片】姜树华,1974年出生,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名师培养梯队成员,如皋市“雉水名师许友兰工作室”首批培。
浏览量:17091 点赞量:5735

简析聋生语言康复医教结合有效性

摘要:实施医教结合体现了特殊教育的本质,是特殊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特殊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命题。聋生语言康复医教结合有。
浏览量:118994 点赞量:26061

探究语言用孩子喜欢语言教数学

【摘要】 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劳动的特殊工具 小学数学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既要考虑它是表达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
浏览量:106785 点赞量:23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