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章句容易误读老子章句

摘 要:《老子》一书既是哲学,也是文学。学习和研究《老子》一书,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容易忽视。一是忽视本体论的哲学高度,就很难把握思想的核心;二是忽视语言的艺术处理(如修辞的使用),也会因望文生义而遮蔽思想的原义。
关键词:老子 本体思维 逻辑 顶真修辞
《老子》一书既是哲学,也是文学。学习和研究《老子》一书,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容易忽视。一是忽视本体论的哲学高度,就很难把握思想的核心;二是忽视语言的艺术处理(如修辞的使用),也会因望文生义而遮蔽思想的原义。

一、因忽视本体思维而误读的首章

《老子》通行本首章,是《老子》通行本的一个难点,学界对此章的解析充满了巨大争议,本人结合通行本其他章节的思想,尝试作出解析。首章难就难在它本来不应作为首章,所以很多言说显得突然,要理解首章的真义,需要其他章节做铺垫。通行本首章语言和内涵高度抽象,蕴含着本体论哲学的高度。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通行本首章,并没有交代什么是本体意义上的道,这就需要先了解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通行本第二十五章对本体之道的描述,主要论述了五个方面的重要信息:第一,道是混同万物的一切差异和特征,它是物产生和变化的原起点、总规律(“有物混成”);第二,逻辑上,道是先在的,道先于天地而存在(“先天地生”);第三,道是本体,不是现象之物,故无形无象(“寂兮寥兮”);第四,道是存在,道是永恒的,它是物的本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五,道没有规定性,无法言说,无法命名,给它取个字叫做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有了老子对本体之道的描述,我们再来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显得容易了。我认同这样的理解:“可以认识的道,就不是恒常的道;可以命名的属性,就不是恒常的属性。”这种理解表面看起来自相矛盾,实际上这正好把握了本体的性质。因为道是本体,道不是现象之物,道无声无形,故不能认识、不能命名。如果非要认识,非要命名,那认识和命名的对象,必然是现象之物,而不是本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本体是逻辑的产物,故没有任何规定性。
“常”不能理解为平常,应理解为永恒或恒常,因为帛书本《老子》是“恒”,原文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改为“常”,是为了避讳刘恒帝。既然道无法认识和言说,那老子为何对道进行认识和言说呢?这是因为,老子对道的认识和言说,也仍然是从外在去形式认识和言说的,不是从内涵去积极认识和言说的,所以在老子对道的形式认识和言说中,特意提到“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

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是互文修辞,原意是“无和有,是天地万物之始和母”。始和母同义,如“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道包含无和有两个要素,所以无和有同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郭店《老子》甲本),也说明天下之物同生于无和有,无和有是天下之物的本原。“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在通行本里表述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顶真修辞的需要,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由此还可以得出,“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二”就是指无和有。

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一句是讲体道与识物的途径,由于道是没有规定性的,是无形无象的,体道不能靠经验认识和感官欲求实现,需要进入一种无欲的无目的性的静默的生命体悟的状态,才能体悟道的

源于:大学生论文www.shuoshilunwen.com

微妙(“闭其兑,塞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而物是有规定性的,是有形有象的,识物则需要通过经验认识,带着欲求和目的性,才能认识物的边界(差异)。体道需要静默的生命体悟,识物需要经验认识。

4.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应指无和有。无和有,同出于道,同时出现,只是名称不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无和有都是玄奥的(“同谓之玄”),玄奥而又玄奥(“玄之又玄”),它是通往一切玄奥的门径(“众妙之门”)。
本章要旨:道是本体,是形而上的,不能通过经验认识的方式进行认识和命名;道是逻辑先在的,无任何规定性;物是有规定性的;体道需要静默的生命体悟状态;识物需要经验的认识;无和有是道的两个要素,是不分离的,时间上是同时同步的。

二、因忽视修辞手法而误读的名句

由于忽视顶真修辞的运用,忽视老子思想的哲学高度,执于表面文字而望文生义,《老子》的真义常常被遮蔽。

1.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矛盾性在于,大怎么叫逝呢?逝怎么叫远呢?远怎么叫反呢?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实际应为“强为之名曰大、曰逝、曰远、曰反”。“强为之名曰大、曰逝、曰远、曰反”就不再有矛盾性,逻辑上就通了,意思是:勉强为道取名叫伟大(完满)、叫流逝(运动)、叫深远(永恒)、叫对反(相反相成)。
“强为之名曰大、曰逝、曰远、曰反”,表述为“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种表达的转换是修辞的需要,用顶真修辞能达到一种一气贯注、无懈可击的效果。

2.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同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实际应为“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人法地、法天、法道,是因为地、天、道都是自足完满的。人法自然(人以自身的本然为法则。自:自己;然:本然),是因为人的自然状态没有受到社会异化,其欲求还没有展开,是接近道的(“含得之厚,比于赤子”);另外,人有自身的特殊性即规定性,所以人还要法自然。“道法自然”成为老子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对老子的最大误解,实为“人法自然”。

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shuoshilunwen.com

人向外法地、法天、法道,向内法自然,人才能成为王而实现完满,与地、天、道同为世界中的四大(“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王不是侯王,不是统治者,郭店《老子》甲本中另有侯王的概念。王是人的理想人格状态,王能够贯天、地、人而通道。《春秋繁露·王道》中提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是?”
人以地为法则、以天为法则、以道为法则、以自然(自身的本然)为法则,还是老子的法学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矛盾性在于,地怎么能法天呢?天怎么能法道呢?道怎么能法自然呢?法是动词,是主观能动的,是人的行为,而地、天、道在老子看来都没有主观性和意志性。另外,难道人只法地,而不法天、不法道吗?“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表述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是顶真修辞的需要。

3.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同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实际应为“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这正好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相符合。
“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的表述,有双重重要意义:第一,有和无是并列关系,不是先后关系和轻重关系,这符合老子“有无相生”的表述;第二,说明道包含有和无两个要素,这符合道作为本体的地位。道只有包含有和无两个要素,道才能作为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本依据。如果道仅是无,而物又代表有,那道就无法包含物,道和物互不相干,相互分离,道就无法成为本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矛盾性在于:第一,与老子“有无相生”的表述自相矛盾;第二,“有生于无”,把无和有预设为先后关系和轻重关系,不符合本体的性质。这也是“道就是无”错误观点产生的根源,这种错误观点现在广为被接受。其实,“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表述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只是顶真修辞的需要。
“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还跟“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是互文修辞,原意是“无和有,是天地万物之始和母”。始和母同义,如,“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道包含无和有两个要素,所以无和有同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4. 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同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实际应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生一,是说道自己生自己,道是终极的绝对的,一就是整全(深奥的同一,“是谓玄同”);生二,是指道生有和无(“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上文论述过;生三,是说道生天、地、虚(天地之间);生万物,是指道生整个现象世界(“可以为天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直接理解,导致百思不得其解,无限赋予一二三的含义,让抽象的老子思想变得玄虚而不可捉摸。我们会困惑,二怎么会生

三、三怎么会生万物呢?在理解二生三、三生万物时,把道给切割开了。

“道生一、生

二、生三、生万物”,表述为“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是顶真修辞的需要。

作 者:李健,北京师范大学国学博士进修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国学讲师,华夏前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老子解惑》《回归本原》等。
编 辑:郭子君 E?鄄mail:guozijun0823@163.com

相关论文

简论误读基层干部被误读情况调查怎么

调查结果:◎认为社会舆论对当前基层干部群体的印象“比较客观,既没高估也没低估”的,书面受调查者约占20 36%。网络受调查者仅有11 91% ◎。
浏览量:17892 点赞量:5682

论误读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误读能力

“误读”一词是由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布鲁姆提出来的,他认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语词的能指之间的无止境的意。
浏览量:21888 点赞量:6401

经济谨防误读政策误导舆论

济南为整治酒驾将实行的“同饮者连带责任”制度,自公布之日起,便争论不休。笔者查阅相关新闻后发现:“酒驾同饮连坐”、“酒驾处罚同饮者。
浏览量:8307 点赞量:3154

经济学李兴浩代表:我议案被“误读”了

3月3日,伊始,“转让二胎指标”便登上了“百度新闻2012年热搜议案”的榜首。3月5日,提出该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志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
浏览量:82808 点赞量:18939

关于经典为什么总是被误读?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对经典的误读比较普遍。如:“打官司要有证据,法庭只重视证据,窦娥之冤的根源就在于无法证明自己的无辜。”“鲁提辖。
浏览量:8594 点赞量:3294

误读和本原归真——杰克·伦敦在中国接受

杰克﹒伦敦在中国的接受,将近九十年,从最初的叛逆者、个人主义的超人、“美国的高尔基”,再到仇视挖苦讽刺华工、华人的者,经历了一个复杂的。
浏览量:108781 点赞量:24336

全球化语境中中西视觉文化误读

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化不足开始成为西方学术热点。人类进入全球经济时代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当今文化、艺术发展趋势的浅析浅析当然不能自外于。
浏览量:118717 点赞量:25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