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出新会议新闻报道如何出新结论

长期以来,受众对于会议新闻的兴趣远远低于其他社会新闻,会议新闻又是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重要新闻源泉,而会议新闻报道又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改进会议报道,使会议新闻出新,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每到人代会、政协会期间,各新闻单位都想方设法做好会议新闻,使自己的会议新闻报道既能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能让老百姓喜欢看、愿意看、容易接受。那么,做为基层的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把硬梆梆的会议内容做成可视性强的电视新闻报道呢?
会议新闻报道为什么不能引起广大观众兴趣呢?就以密云县电视台为例,首先是广播电视的会议新闻报道多,是一个重要弊端,除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举行的大型会议外,有关部门的工作例会、经济分析会、重大活动协调会、经验交流会、学术研讨会、项目论证会、年底工作总结会、年初工作部署会、中心任务、务虚会、新闻发布会等等,打开广播电视,满耳满目尽是会议消息。第二,有些会议报道的内容枯燥乏味,且篇幅较长,会议报道的内容,大多是领导同志在会上的讲话稿摘抄,或是有关部门工作总结的缩写,这样的报道,很难引起听众、观众的兴趣,特别是一些部门的工作例会。第三,会议报道内容平淡,没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对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这样的新闻报道可以说,在广告以秒计价的信息时代里,即浪费了新闻媒体的宝贵时空,又加重了人们对会议新闻的逆反情绪,同时也降低了新闻的质量,在受众心理上也形成了误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样的新闻价值较低,不值得报道。分析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并不是听众、观众不想了解会议中的内容,而是我们记者在采写会议新闻时,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怎么写作意识不够强,缺乏贴近意识,不愿意改变过去惯用的会议报道手法采写会议报道,写完稿件后自己都不知道会议究竟解决了哪些问题,总结了哪些经验,出台了哪些新政策,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有些记者的笔下只有会议,而没有新闻。
怎样才能使会议新闻报道的内容易于受众接受,增强会议报道的权威性?
全面报道与重点报道相结合
全面报道,就是完整的采写一条会议消息,新闻记者通过对会议精神的准确把握,用最简洁的文字、最生动的语言,将会议上分散的、零碎的、单一现象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从微观中感受到事件宏观的、整体的、动态性的精神实质,报道出这个会议的主题和会议的预期效果。
重点报道就是着重采写会议中出台的新政策、发布的新信息、总洁的新经验、出现的新现象、解决的新问题,使它独立成篇,主题鲜明,做好会议新闻的后续报道,也是做好会议新闻报道的重要步骤。尾随会议新闻之后的跟踪报道,往往是受众更为关心的问题。
全面报道与重点报道相结合报道会议新闻,这样即避免了会议新闻的平淡和篇幅过长,又避免了好新闻埋在会里,也就是百姓常说的一句话,不让肉埋在饭里。会议报道和有关会议的重点报道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形象的比喻为:会议报道有如全身按摩,而重点报道则是点穴之法。
要想搞好会议新闻的报道,使广播电视的会议即有会议、又有新闻,我们必须掌握新闻规律性,打破惯性的思维模式,树立从会议和领导活动中抓新闻的意识,善于对会议内外、会议期间安排的各种活动本身和活动前后进行深入的采访,经过深刻思考、认真过滤和严格选择,把会议中将对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对群众生产生活等有重大影响、有现实意义、体现会议精神实质的亮点,进行适当的包装,突出实质性的内容,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告诉会外的人想知而不知的会内事。使报道有深度、有广度、观点鲜明、目标清晰。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依靠独特的职业敏感,言他人所未言,通过会议报道,给人以启示、以鼓舞。
如2010年的北京市人代会期间,几家媒体都播报了会议消息,而同时,又播发了记者从人代会上了解到,教师工资年内将得到提高的消息,这样的报道,就是会议报道和重点报道结合的典范。这就是运用扩散思维的方式,抓住会议和领导讲话传递的新信息、新闻点、浓墨重彩大书一笔。反映了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与他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相一致的社会内容,运用这种方法不仅能使会议新闻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活力,同时还能起到激动人心、温暖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
常规表现手法
与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
会议报道的手法多是会议内、全场内的场景和内容,表现在声音和画面上却显得单一枯燥,往往反来复去都是会场内的场景和会议中的内容,特别是写到成果或是计划时,更是成堆的数字和枯燥的语言,要打造广播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必须具有创新表现手法,增强会议报道的宣传效果。
常规的表现手法即是对会议内容怎么提就怎么写,不做科学的论证、不找理论根据,立求于只当传声筒,不当透晰镜。只做表面文章,只报会议程序,就像一篇会议的流水帐,而现代的表现手法应该是通过科学的策划,充足的理论依据,加以形象的表现手法,来强化会议精神。在会议新闻以外,采写一些会议的散记、侧记等花絮新闻,这样的会议新闻,不仅领导满意,受众喜闻乐见,还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每年春节前后,密云县政府都要召开燃放烟花爆竹的工作布置会,如果会后我们在广播电视的重点报道中,采访有关部门的科技人员,介绍燃放烟花爆竹对大气有哪些破坏,对水源有哪些污染,让观众切实感受到,燃放烟花爆竹就是在人为的制造空气污染,人为的制造资源浪费,而宣传的效果一定会有所提升。每年的清明节也是一样,在这类会议宣传中,记者不仅是传声筒,更应该是指路牌,通过科学的宣传,让受众了解到祭奠先人除了上坟烧纸外,采用栽树、栽花等各类形式更有意义,真正起到舆论导向作用。
同行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会议报道由于画面和有声语言单一,而且稿件篇幅又长,只能是会标从前向后闪,从后向前闪,与会人员从前向后拍,从后向前拍,每一个与会领导再给一个特写镜头。这样的场面,很难让观众锁住一个频道一直看到底。特别是播音员读到诸如国民生产总值这样一大串数字时,编辑会感到没有画面可编,但如果我们在重要报道时,适当的加入一些图形、图示来表示各项指示的完成情

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shuoshilunwen.com

况,效果就会有很大变化,这种现代的表现手法,会更加直观冲击观众的视觉,使复杂的数字变得一目了然。
在会议报道中,我们只有采用常规的表现手法与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才能逐渐形成会议新闻的新面孔,也就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会议新闻,彻底改变有些会议新闻只见会不见议、只见领导不见群众、只见文件不见新闻,谁拍谁看、拍谁谁看的现象。
会内与会外相结合
会议新闻是来自会议的新闻,而不是来自会场的新闻,这是一个最浅显的道理。但在一部分记者的笔下,所谓的会议新闻其实写的就是会场新闻,会议开始前,发预备会消息,会议开始后发开幕式消息,会议进行当中,发会议动态新闻,会议结束时再发一篇闭幕式新闻,会议的新闻就全部结束了。把会议新闻理解成会场新闻,这是对会议新闻的一种误解。会议新闻虽然来自会场,但它必须辐射场外,新闻记者要采写出非常有分量的会议新闻,即要植根于会场,又要从会场中跳出来会外写会,即要把会议内的新闻写好,又要把会场外有关的背景搜集齐备,把场内与场外的新闻和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会议新闻才能出新。
会议新闻要创新
会议新闻的创新,关键在于记者的思维必须创新,唯有创新,才能使受众乐于接受,才能使媒体发出政府的声音。在新媒体崛起的当下,利用网络新平台的快捷、即时、直观的优势,采取台网互动方式,对会议新闻进行立体式报道,会使新闻的传播效果更加广泛和到位。会议报道的创新,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1.把握好会议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有些会议是有很高权威性和很强指导性,它既是党的大事,也是人民生活中的大事。所以在报道这些会议时不仅要全面报道,而且要有战役报道或后续报道。
2. 把握好社会和公众需要的有价值信息。要及时准确地将社会和公众欲知未知的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出去,并成为群众工作、生产和生活的指南。
3.把握好解决和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要将会议解决的问题抓在手上、待解决的问题放在心上,除报道会议外,还要有序追踪。只有这样才能把党和群众普遍关心的大事要事和热点难点问题报道好、引导好。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县电视台)

相关论文

会议跳出会议常规报道会议新闻书写

提到会议新闻,每一名新闻记者都在熟悉不过,尤其是新年之初,随着地方政协、人代会的相继召开,各个部门工作会议也接踵而来,那么如何增添。
浏览量:70743 点赞量:16349

关于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理由

革新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人文关怀”的思想不断发展和深化。进入新世纪,党提出以“以人为本”为。
浏览量:70229 点赞量:16382

传播学视域下我国环境新闻报道模式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不足已演变成为近些年突出的社会不足。而最近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环境不足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也逐步。
浏览量:70566 点赞量:16332

经济新闻报道批评性话语

作为语言学新兴的一个分支,批评性话语浅析浅析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备受学者的关注。大众语篇,包括新闻语篇、文件、政治演讲等,一直都是。
浏览量:31845 点赞量:7920

教学新闻报道模糊语言现象

模糊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新闻也不例外。尽管及时、准确、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但是,由于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模糊语言现象仍然“如影。
浏览量:19777 点赞量:5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