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之新闻之“道”在于“求细”生

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丁淦林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
2003年,我到先生生前任职任教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的学习与研究,有幸选中的导师就是丁淦林先生。
在两年的在站学习研究以及从那时到他离开我们的日子里,我获教、受益于先生甚多,其中,“学术研究应求细”的教诲留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并直接体现在了他对我的最后的学术指导方面。
学术研究:
细节可以做出大文章
我的博士后研究原本想顺着新闻史的路子进行,丁老师告诉我说,有关新闻史的研究目前已经很全面和很深入了,通史、断代史、人物史、地方史、个案史等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研究成果丰硕。如果你要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必然要走精细的道路。
虽然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求真、求细、求实是最基本的,但对于当今的新闻史研究而言,尤其应该如此。先生以他考证新闻史上的案例,如关于某报人一美元收购一家媒体、民国时期出版的一本新闻史教材中提到的关于新闻教育的一句话等,给我诠释了“求细”之益,现身说法,一言九鼎。
虽然最后我选择了比较宏观的媒体战略研究,但丁老师依然用注重细节的方式来要求我,时刻提醒我多注意细节,并从细节中寻找有意义的突破口,要能够见微知著、微言大义。
比如,他要求我就媒体战略研究,一定不能忽视个例的剖析,要注重典型人物、典型媒介代表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不能用太多

源于:期刊论文www.shuoshilunwen.com

的文件或者政策来进行“高大全”的“整合”。按照他的要求,我在研究报告的撰写中基本是宏观与微观结合,在微观方面坚决坚持从细入手,解剖麻雀,把大问题分解为许多细小的问题,通过这些细小问题的研究而展示和诠释媒体的战略。最后,我的博士后研究报告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是《媒体战略策划》。
要特别说明的是,在那个时候,丁老师基本不再给任何人和任何书稿写序了,但他却非常破例地给我的这本书写了序,而且文字的长短也远远地超过了他既往写序的“千字文”范畴,有3000多字。不仅如此,他还专门为我的《媒体战略策划》一书在人民日报发表“传播业管理的新思考”的举荐文章。可能他看重的或许是这部应该是“宏篇叙事”的作品,有比较多的“细”和“实”的内容的缘故。
海外学习:
细节可以解决大问题
当我确定2011年要到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访学并就此事征求丁老师意见的时候,他给予我积极的鼓励并提出了几点非常“细”的嘱咐。事后看来,他的那几个“细则”是我取得访学成果的法典,也应该是针对我访学的金玉良言。
他的几句嘱咐的话是:
不要怕丢人;
不要中国人扎堆;
一定要多与外国人交流;
发挥记者的特长,多写点东西;
多找第一手的资料;
旅游也是一种学习……
多年学术奋斗与追求,已经养成了我不耻下问的习惯,而且无论做事还是做人,我时时处处甘当“小学生”。但出国之后,在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与交往之中,是不是有个“气节”的问题,是不是有个民族“尊严”的问题,是不是有个“不卑不亢”的问题,等等。我一直受困于这些问题。在出去之后,我有意的按照丁老师说的去做,放下“教授的身段”,只要是学术问题就虚心请教,结果是赢得了许多学者的互信与理解,学到了许多知识,结识了不少朋友。
“中国人扎堆”是个“传统问题”,国人抱团取暖,以老乡、同学、朋友等为中心而展开交往,同时有一种天然的“排外”情结。殊不知这是出去访学的大忌,你不融入人家的环境与情景之中,怎么能够知道人家是怎么一种做法、怎么一种行为、怎么一种模式等等?交流应该是互通有无,要相互作用,中国人扎堆,怎么可能实现与他人的互通呢?
丁老师说,密苏里新闻学院与中国的关系渊源颇深,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立的新闻学院,又是最早在中国进行新闻教育的外国新闻院校。密苏里的体系、密苏里的方法、密苏里的内容等为好几代的中国新闻人提供了新闻知识、新闻技能、新闻理念等诸多方面的营养补给,早年中国新闻学界的不少名家都有着密苏里的背景。密苏里新闻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也是该院的创院院长的威廉博士在上个世纪初造访中国,在北京大学进行新闻学知识的布道,更是催生了中国的新闻教育,而伫立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大门口正中间的一对石狮子,则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国民党要员为了感谢密苏里新闻学院对中国新闻界的帮助而特地赠送的。不少早年在中国新闻界有名的人有过密苏里求学的背景,密苏里与中国的关系,是世界上任何新闻院校也比不了的。
他还说,密苏里新闻学院是世界新闻教育的圣地,是一个大的“富矿”,这个矿“品种多,数量大,质量好”,所以他特别的鼓励我“做好功课”,早点成行。
为了使我能够事半功倍,他又细化出了3点具体指导意见:
第一,摸清家底,避免重复劳动。他说,有关密苏里的研究,虽然总体上有欠缺,但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花的功夫和出的成果并不少,他还列举了五六位在这个领域有研究造诣的台湾、香港学者的名字,让我先了解一下他们的研究成果,看看他们到底做了那些,还需要做那些,这样既避免重复劳动,有可以借鉴别人,节约时间,有的放矢。
第二,优化路径,凡事寻求直达。我告诉他我的行程是上海浦东——美国底特律——圣路易斯。他说你这个行程绕远了,最佳的线路是在洛杉矶、芝加哥转赴圣路易斯,然后由圣路易斯去密苏里大学的所在地哥伦比亚,这是直线距离,底特律靠东,有点过了,要走一段冤枉路,而从圣路易斯到密苏里所在的哥伦比亚小镇,还有近2个小时的车程。他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地理位置和航空公司的线路设置以及出行的时间决定了你必须这样走。
他就此问题话锋一转,说如果你在学术研究中也出现这样的事情,恐怕损失就大了,他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一定打起精神,在学术研究中保持高度的警觉,一定要“行成于思”,路径选择正确,千万不可选错了路径,也不能在正确的目标之下走曲线、走折线、走环线,一定要走最短的直线,这是学术研究的最讲究的方法。第三,张开嘴巴,“鹦鹉学舌”。丁老师告诫我说,刚出去的时候会有张不开口的时候,这个时候一定要强迫自己开口说话,而且是专找老外说话,这样语言关过的就比较快。他说“鹦鹉学舌”用在学外语上是个褒义词,语言就是模仿,我们就是要地地道道地学习人家的说话与表达,甚至腔调等,这样才能够说标志的英语,才能为你的交流与学习打好基础。
他还说,旅游也是一种学习,出去了就不要停留在书本上,要做一些实地考察,要广结善缘。如果有条件还要到其他的新闻院校去看看。特别是美国的东部,常春藤的高校比较多而且集中。既然是学习,不妨点面结合,不妨取众家之长。比如美国西北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丹佛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等都很有特色,把它们的特点和密苏里联系对照起来会有新的视野和新的认知出来。
“张开嘴巴把新鲜的东西吸收进来,用心思考再把有营养的东西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这样你就会不虚此行。”
成果体现:
细节可以证明你自己
当今世界是“大同”的世界。这个“大同”体现在学界,就是有越来越多的文章是“大同”的,有许许多多的作品是“大同”的,有不胜枚举的成果是“大同”的,等等。如此不一而足的“大同”,实为学界抄袭、剽窃、创新不够等问题的体现。
因此,丁老师希望我能够创建自己的“学术标签”,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我的东西而绝对不会是别人的——就像我的许多新闻作品一样,能够标新立异、自出机杼。而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好方法就是从观察和研究问题的细节入手,让涓涓细流成为浸入心田的强大力量。
我在访学期间,撰写了《穿越密西西比》、《访学美国述要》等专著,也在美国的新闻媒体上发表了新闻作品。这些有别于他人作品能够问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特别的在细节上用了心、用了功。
丁老师告诉我说,你曾经是一个记者,到美国后要发挥这个优势,多研习别人的作品,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多写,写完全不同于别人的东西,事不一定惊天动地,但你要向受众提供你独到的见解和信息,要用你独到的语言和表达的方式,千万不能雷同他人。
他的要求,成为了我在美国的行为圭臬,我记录美国也就有了我自己的“标签”:如美国人的行为方式到底与我们有怎样的不同,透过这些差别,我们能够感知到什么,我的文章《大失所望的欢迎会》、《肯尼迪的劝告》、《不要因为担心语言问题而拒绝美国家庭的邀请》等文中就体现了我的观点,文章发表起来也比较容易;
在访学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责任担当,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建树中国人的形象?“中华文化传播应该注意的四个细节”、“谨防检测洋鬼子”、“气节与形象”、“团队初解”等进行了有的放矢的努力;
如何能够兑现在访学过程中以“所学、所见、所闻、所访、所查、所探、所参与、所体会、所思考、所总结”等为要旨和特点的实证研究的意愿,避免隔山写牛,直接寻找问题的答案?“走进美国课堂”、切忌“写椟还珠”、“选课表中析玄机”与此紧密关联;
访学中能够取得成就、赢得同行侧目的独家秘笈是什么?“美国‘处女作’诞生记”、“弈趣与学理”、“新闻采访:一个‘寻找理由’的过程”等可以给出蛛丝马迹;
一个新闻学者在世界顶级新闻学院探寻的脚步怎样,其结果又是如何?“学习新闻的最好方法”、“当代密苏里新闻教育实证研究的论证词”、“新闻学院还是媒介集团?”等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回过头来看,我的以上的文章,应该是在丁老师注重细节的教诲之下完成的,这些文章因为“太细”而有了自己的特色,不仅一些报刊发表了,而且还集结成了专著而出版。
注重细节、以小取胜,这是丁老师授予我的法宝,也是我学术道路上前进的一个指路明灯。
[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当代密苏里新闻教育新范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的可行性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A860009)的成果之一]
(作者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上海大学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传播学博士后、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副会长)
链接
丁淦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史学家,新闻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新闻教育事业以及新闻史的研究。他的主要成果有:《邹韬奋年谱》(合著); 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简明中国新闻史》(主编); 《中国新闻史文集》(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图史》;《丁淦林文集》;《大学新闻系教育方位的确定和核心课程的选择》等。
他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老师,他常常对学生讲:学术研究要严谨、务实,不能查重。

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shuoshilunwen.com

还有就是,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要盲目跟潮流,也不要盲目跟着材料跑。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做出自己分析。新闻史研究对理论水平的要求很高,既要有理论思维习惯,也要求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论文

追形逐意学直线悟道明理求本源

只学其形,题目浩如烟海;力求其意,本源寥若晨星.以一些有着些许联系的题目中,努力寻求能在将来帮助我们学习与解决不足的一些本质性的。
浏览量:19386 点赞量:5711

探析英语新闻文体特点比较探析生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借助网络获取信息资料及新闻。由此逐渐产生出互联网新闻英语文体,它逐渐形成了一种极其重要的。
浏览量:21248 点赞量:6170

文集说新闻,道文化:读《范敬宜文集》

【开栏的话】2011年召开的中国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与方针。对此,新闻界更是责无旁贷。新闻媒体如何更。
浏览量:83459 点赞量:19170

教学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

(734)桀骜不驯凶悍倔强、乖戾,傲慢不顺从、不驯服。也作“桀骜不逊”“桀傲不驯”“桀敖不驯”,也说“桀骜不恭”“桀傲不恭”。(桀:。
浏览量:11215 点赞量:3819

教学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

(748)×形…像某种形状的。(用于具体事物)如,T形梁,O形腿,A形架,L形天线,X形腿,C形夹,Y形管,D形盒,M形屋顶,H形梁,V形槽,Z。
浏览量:18664 点赞量: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