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哲学

摘 要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党领导集体经过洞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积累了深刻的经验,在吸收韩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构想。本文从哲学层面上探究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的策略论指导。
关键词 新农村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城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理由”的重要战略举措。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于当时国内矛盾突出等因素,该提议搁浅。2005年10月,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集中国内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农村风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不仅是一部系统的理论蓝图,更将是一项改造农村面貌、城乡关系的伟大实践,而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理论方面、政策方面和实践方面的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我们以需要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哲学头脑去分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策略论指导下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一、具体理由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理由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策略。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生的理由,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选集》第3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国人民共同期待的奋斗目标,但是,任何工作都要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展开,虽然我国已由农业国发展成为现代工业国,GDP总值连续攀升至世界前列,但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城乡差别大。因此,在我国实行的新农村建设需要符合中国特色,而且在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建设应当有不同的具体规划。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不同地区的情况和条件,创造性地开创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二、尊重规律,积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唯物论认为,意识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并且这种反映功能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规律具有客观性,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转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客观世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人类社会领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同时社会意识也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我国城乡差距大,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比较落后,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实施一些惠民政策,如适当增加建设新农村的补助、政策上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转变愚昧落后,倡导文明科学。另一方面,要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规律,探究和总结新农村建设规律,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原则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选集》第1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借鉴,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在连续的乡村调查中制定方案。需要大批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深入乡村学习、调查研究,对理论进行检验和升华。再从实践中归来,做出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统筹与安排。

四、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必定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要求我们既要能够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即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哲学依据。新农村建设不仅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这20?字方针,但还有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实稳步推进的要求。体现出先从具体地区的个性中总结统一的共性标准,又以共性要求指导地区建设。及统筹兼顾,又鼓励个性发展。鼓励“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抓好典型,鼓励示范,反对“跟风跑”和“一刀切”盲目作风。

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生产关系能够反作用于生产力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其决定性作用生产力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实现生产工具的革新,另一方面要着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也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也就是说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具活力、最能够赖以支撑的力量。从生产关系角度讲,生产关系的变革也不容小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不仅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更要激发农民参加生产的积极性。保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脚步和谐一致,稳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勾靖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思[J].财会通讯,2006 (01).
[2]张勇.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哲学深思[J].现代农业,2007 (07).
[3]温铁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人民网,2005 (12).
[4]毛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理由与策略[J] .现代农业科技,2012 (02).

相关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哲学

【硕士论文】:在党的十6届4中全会上,同志做出了“两个趋向”的论断:“纵观1些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积。
浏览量:155301 点赞量:33176

晋中新农村新农村建设中城乡一体化理由

摘要: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推动城乡进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不足的根本途径。这是我党在科学浅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面对当前我国城乡。
浏览量:109344 点赞量:2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