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张爱玲通俗文学贡献

摘要张爱玲的作用不在于她的继承,而在于她对都市文学的拓展。
关键词通俗文学;贡献;影响
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8-0004-1
如果张爱玲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鸳蝴派和世情小说的创作模式而没有对其突破,那么也成就不了四十年代的张爱玲。张爱玲的作用不在于她的继承,而在于她对通俗文学的拓展。与以往的通俗文学作家以欣赏的立场作趣味性的描写的情况不同,张爱玲对类似题材的处理却能深入到更深的心理结构,产生新的立意。即从中更注意揭示了现代都市的物质文明对本应纯洁的爱情的亵渎,对正常的人性人情乃至人格的摧残与扭曲,正如傅雷先生当年所指出的:“恋爱与婚姻,是作者至此为止中心话题:长长短短六七件作品,只是variationsupona theme。遗老遗少和小资产阶级,全都为男女理由这噩梦所苦。噩梦中老是阴雨连绵的秋天,潮腻腻,灰暗,肮脏,窒息的腐烂气味,像是病人临终的房间,烦恼,焦急,挣扎,全无结果,噩梦没有边际,也无从逃避,零星的折磨,生死的苦难,在此只有无名的浪费,青春、热情、幻想、希望,都没有存在的地方。川娥的卧室,姚先生的家,封锁期的电车车厢,扩大起来便是整个社会。一切之上,还有一只瞧不见的巨手张开着,不知从哪儿重重压下来,压痛每个人的心房。”①
张爱玲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的贡献,一方面在于她把握了时代大变革的进程中旧的不断崩溃,新的不断滋生,新旧不断更替的总体文化特征,把一个时代的没落分解到一个个普通人物的琐屑生活之中,写出了生逢乱世、与大时代一起灰飞烟灭的男男女女的梦魇故事,成功地将乱世仓皇、生命的虚无、物欲的疯狂与都市民间场景融为了一体。那段新旧交替的乱世历史进入张爱玲的作品,只是作为人的存活状况,人存在的一个维度得到表现。她以一种悲郁,迷茫和梦魇的体验,体味着人生的无奈。她注重的是特定的乱世生活如何构成了人对自身存在的特殊体验,以及人的本能、人性的堕落与乱世历史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在于她直接继承以“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为代表的现代都市通俗小说,但是却又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立场提升了传统通俗小说的格调。②现代都市通俗文学虽有着现代商业都市兴起的背景,拥有现代的大众传播工具,本身具有一定的现代性,但它有时所表现的生活内涵的陈旧性等因素却阻碍了它进入主流话语体系。张爱玲第一次在传统通俗文学的形式中,展示了时代崩溃与转折的进程,传达出个人与历史、生活与命运等方面的现代内涵,“小说以它自己的方式,通过自己的逻辑,依次发现了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维度”。③如果说塞万提斯那里小说质询冒险的本质,在福楼拜那里小说探讨日常生活的领域,在普鲁斯特那里小说探究时间的作用,在鲁迅那里小说探讨国民性理由,那么我们可以说在张爱玲这里,小说探讨的是乱世中的苍凉梦魇。她的作品在某种作用上为审视人类的存在,提供的一种历史维度。因此,在沟通知识分子立场和传统通俗文学方面,张爱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为通俗文学的创作树立了无可回避的高峰。
在张爱玲小说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在于她叙述的文字,既有艺术的机智,也有生活的情趣,而淡淡的哀怨和不着痕迹的讽刺也蕴涵其中。这样的文字在中国的旧小说中是不可求的,在现实主义小说中似乎也不屑于出现,在西洋的现代派小说中,又仿佛没有如此的简洁,而传统的“鸳鸯蝴蝶派”作品,更没有如此雅致。因此,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也体现在“较为成功地调和了两者——中国旧小说与西方现代小说的不同情调,在似乎‘相克’的艺术元素的化合中找到适合自己那一种‘调子’,这调子未必是最动人的,但对于张爱玲叙述的故事来说,却是最适宜的”。张爱玲兼采中国旧小说的家庭、市井风情,和西方小说的道德关怀、心理探讨,用富于感性的精确语言娓娓道来,将小说的艺术提高到了纯熟而微妙的境地,将通俗小说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
即便是到了今天,张爱玲的影响依然存在。80年代以来,张爱玲的作品在大陆重新登台,得到热烈回响。相距当年她在上海一炮而红,40年已倏忽过去。作家之中,景仰张爱玲风格的颇不乏人。写《棋王·树王·孩子王》的阿城,不止一次推崇张爱玲的艺术。他在《闲话闲说》中,就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强烈世俗取向,做了深刻的分析。张爱玲的创作,多以都市(上海、香港、南京)为场景。铺张旷男怨女,夙夕悲欢,演义堕落与繁华,荒凉与颓废。时至90年代,张爱玲的影响并未消歇,而且作家创作的场域,终于挪回了上海——张爱玲当年爱之写之的第二故乡。年轻的女作者须兰以《仿佛》、《闲情》、《石头记》等突然冒出文坛。她的两样写作宝典,一是《红楼梦》,一是张爱玲小说。以《闲情》来说,一男两女的故事有《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影子,而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故事,不由让人想起《半生缘》来。
著名作家李碧华这样评价:“我觉得‘张爱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古井无波,越淘越有。”时下,张爱玲式的对生活的傲然而又投入的姿态以“小资”的面目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模仿。随着市场经济深化,精神领域却出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状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起,价值标准日趋多元化。同时,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在现今突然坠入低谷,人们对宏大叙事张爱玲通俗文学的贡献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shuoshilunwen.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失去了兴趣,而愈关注世俗的个人的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张爱玲的作品成为了一幅幅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画卷,她正视人生的一切,写尽尘世男女的悲欢离合,又不动声色地消解情感神话,对灵肉生活的细致书写以及对女性生命入微的感受,引人怀旧,诱人体味省察。
注 释
①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转引《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413页
②陈思和《犬耕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③米兰·昆德拉《论小说的艺术》,见艾晓明编译《小说的智慧》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2] 刘川鄂.张爱玲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魏家玉(1982—),女,汉族,郑州,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及其研究。

相关论文

谈反共误读“误读”和张爱玲文学接受要求

摘要:本论文从时间为序,梳理不同时期张爱玲文学接受中的“误读”现象,讨论这些“误读”形成的历程、理由,从及对张爱玲文学接受和创作的影。
浏览量:157545 点赞量:34315

张爱玲文学作品艺术特色小结

摘 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多以没落家庭的情感为题材,以男女之间的爱恨交织为创作主线,语言。
浏览量:8046 点赞量:3256

谈张爱玲对“鲁迅五四文学传统”回应

“五四”新文化运动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尽管,每个发起者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怀疑上取得了“态度的同一性”。但是,他们对于“。
浏览量:133580 点赞量:2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