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文学作品教学预学对策

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要遵循审美的特殊规律,难以套用现成的模式。因此,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当前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难点。笔者尝试就文学作品的预学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性。
预学的形式有很多,当前常见的形式是借助导学案(预学单、任务单)布置预学内容。这些导学案所涉及的预学内容分为以下四类:
【基础知识】掌握文中生字的音、形、义,解释重要词语、句子,朗读文章等。这些内容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识记,为学习文本做准备,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基础性目标。
【感受与质疑】记录初次阅读文本时产生的体验、感悟以及疑问,是导学案中的开放性理由,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是文学作品阅读的起点,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依据。
【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文本的特质及课程的要求选择和确定的教学内容,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核心。经常看到的任务有: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品味;说出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仿照该文的写法写一段文字;等等。
【助读、拓展资料】包括作家介绍、作品介绍、拓展练习等,目的是为学生阅读文本提供帮助。这些内容大多只要浏览了解,也有一些是作为阅读能力迁移的要求出现的。
通过以上对预学内容的梳理,我们尝试寻找一些规律,并提出四条预学指导策略。
策略一:常规预学内容与针对性预学内容相结合
常规的预学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初读感受与疑问。针对性的预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每篇文章预设的教学内容。
字词的掌握、文章的通读,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会涉及,要求基本一致,初中学生能独立完成,是常规的预学内容。自读文本时也可能遇到读不懂的情况,将读不懂的地方用文字清晰地表述出来是走向读懂的第一步,而善于质疑更是高水平阅读能力的表现,因此,质疑也应该作为常规预学要求。
就文学作品的预学而言,初读感受更是不可缺少的常规内容。 一切审美都借助直觉的感受,诉诸情感的唤起,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好的作品是“不隔”的,能直达心灵。这种感觉往往隐含在心,是一个不清晰、不稳定的模糊的整体,若不主动追问,往往稍纵即逝。“隔”与“不隔”又是相对的,取决于阅读者的个体经验与审美能力的高下,训练有素的阅读者能形成更高效的阅读初感,并且敏锐地抓住自己的审美直觉,在不断的理性追问中强化、清晰,直至成功捕捉,形成完整的阅读过程。把记录初读感受作为常规预学任务,就是在培养学生在文学阅读时养成自省的习惯。
常规的预学内容无须逐课布置。如某校教师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上就做好如下工作:将整册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语篇或语段告诉学生,要求自主安排时间完成,由组长检查登记;将全班都必须掌握的词语告诉学生(倡议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适量增加),要求在练字本上将每个词语抄写两遍,交教师检查;每篇课文至少朗读三遍,通顺为止,同桌互相检查;课文下的重要注释由科代表带领大家标注出来,自己安排时间积累,由学习小组安排检查。同时,要求学生另备一个预学本,专门用于记录读完每篇课文后的感想与疑问。
针对每篇文章预设的教学内容要逐课布置。那么,布置针对性的预学内容有何讲究呢? 这就需要用到以下几条策略。
策略二:核心教学内容前置学习
有一位教师在谈到课改前后的课堂区别时说:“在以前的课堂中,学生往往不知道下一步要学什么;而在课改之后的课中,学生是带着自己的学习结果来的,知道自己正在学什么,也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学什么。”这话确实令人思考:当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都一无所知的时候,还谈何自主学习?又怎么可能对学习内容展开有效的、充分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追求艺术性,牺牲了科学性。教师不仅没有在课前将核心的学习内容布置给学生,就是在课堂中也遮遮掩掩,在无数的铺垫、冗长的诱导中,用一个个理由串成一条细细的线,牵着学生行走在“曲径通幽”的小巷中,以期在“豁然开朗”的一刹那达到戏剧化的效果。在教师导演的一场场剧目中,学生如同“职业观众”,尽力配合,恰当表现。
我们知道,学习永远是在学习者自己的大脑内发生的事件。换言之,学习永远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是他的权利,是他的责任,除了他自己无人可以替代。因此,学生自己的学习必须是充分的、完全的。而预学就是保证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很多推行改革的课堂文学作品教学的预学对策由优秀论文网站www.shuoshilunwen.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中发现,教师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不够清晰的。在此有必要明确:预学不是上课前的热身,也不是对上课的准备,预学就是独立学习。因此预学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必学的、核心的学习内容,而非游离在的边角料。
我们还发现不少教师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核心教学内容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将核心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举例来说,某教师在《王几何》一课的教学中,用比较多的教学时间来研究“王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对比其预学单,与此有关的预学内容是:找出描写王老师的句子品一品。我们倡议将这个预学内容提炼成一个学习任务: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王老师这个人物形象,越全面越好。相比较而言,修改过的这个预学任务指向人物分析,而非语言品味,更符合课堂中教师实际教的内容;同时,这个预学任务鼓励学生反复阅读,不断深入文本,力求得出综合的观点,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比如《核舟记》的教学,不少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中讨论“船头三人的神态有何特点?”“舟子的神态说明了什么?”“舟尾横卧一楫与前文何处形成呼应?”等等理由。其实,这些理由可以转化为一个预学任务:“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核舟表现的是‘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至少找出三处。”或者是:“王叔远的‘奇’和‘巧’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结合内容分别分析。”用这样的学习任务统领以上那些琐碎的理由,引导学生用对文本进行整体探究的方式学习,价值更大。因此,不仅要前置核心的学习内容,而且要善于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
策略三:及时提供助读资料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作为先行阅读者的教师,几乎没有谁在备课的过程中没有查找过资料的。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教学生运用资料的意识。虽然在课堂中也会呈现资料,但这些资料都经过教师的裁剪,变身为证明其观点的“精华”版,使用时在课件中一闪而过,学生根本来不及读通顺、读明白文学作品教学的预学对策相关论文由www.shuoshilunwen.com收集,如需论文.就已经昙花般消逝了。这样的资料运用是伪运用,不符合阅读的真实情境。
关于资料的运用必须考虑这样几个理由:什么时候出现?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谁来决定它的出现?答案是:当阅读者已经形成自己的初步深思的时候再出现资料,没有自己的深思就出现资料非但无益而且有害;资料必须以真实的面貌出现,包含多元而丰富的信息,让学生自己阅读、取舍;由学生来决定资料的出现——用资料、找资料固然重要,知道自己需要哪方面的资料更重要。查找资料更多的时候是个技术理由,而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则是能力理由。
策略四:干预学生的预学过程
如前所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预学应该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教师对预学过程的干预呢?
教师干预学生的预学首先是指预学时间的安排。预学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时间内。有学校因为不当地使用导学案而增加了学校的经济开支,加重了师生的工作学习负担,显然有违改革的初衷。我们相信任何好的办法都应该是简便易行的,一旦复杂必定缺乏生命力。语文教师要有课程管理意识,灵活运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这样,在语文的教学时间内进行预学是应该的也是可行的。
其次,教师在场能为学生的预学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很大,洛克就曾说:“不要在学生恐惧的时候教他知识,这就好比在震动的石板上是刻不上字的。”我们也不要指望学生在如山的作业堆里还能心无旁骛地进行文学的初读感受、再读质疑。
再次,教师干预学生的预学主要指学生预学时教师应该在场指导。虽然预学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但这种独立学习依然是教学状态下的学习,是为了学会学习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学生预学时要给学生提供策略指导、过程指导、策略指导。在此着重谈谈教师对预学过程的指导。
学习是个有先后顺序的事件,文学阅读过程中审美的心理机制发生的规律是:始于感受再通过理性上升到形象。这是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文学教学就是通过有指导的阅读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审美的心理机制并自能运转这个机制。因此每一次教学状态下的文学阅读都要遵循“感性—理性—感性”的规律,开展充分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有经验的阅读者要适时提醒学生不断自省,明白自己所处的阅读阶段和阅读状态,逐渐悟得规律,并自觉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向,从而积累审美经验、提高文学阅读能力。
以笔者执教《风筝》时的预学课为例,在这节预学课中,关于课文的内容,笔者未讲一个字,但笔者始终在场调控学生预学的进程。先要求学生摒除杂念阅读课文。当学生逐渐举手示意读完课文后,发出第二个指令:写下你初读课文的感受。写完后发出第三个指令:再读课文,注意刚才有疑惑的地方。然后是第四个指令:写下你的疑问。接着是第五个指令:写下阅读时你联想到的类似事件。再是第六个指令:检测如你是文中的某个角色你会作何反应?还有第七个指令:重读课文,从文中找1~2个词语作为这篇文章的关键词,并阐明理由。最后是第八个指令:这是一篇关于什么主题的文章?用一个词概括。这八个指令引导学生几次阅读,每次阅读都有反省自问整理自己思绪的学习活动。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逐步走向理性的深思。从学生的预学手册上看,效果令人惊喜:对这样一篇有难度的文章,学生竟然有相当深刻而活泼的见解。
检测如用一页纸来代替教师在场的指令,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我们知道,以纸为载体的内容会共时存在,在阅读时可以前后参照,这本是一项阅读技能,但在预学时却可能产生干扰,无法确保学生进行最真实的阅读。再者,学生完全可能任意打乱完成任务的顺序,不遵循由浅入深的阅读规律,不利于文学审美心理机制的建立。因此,我们强调学生预学时教师不能缺席。
以上对文学教学中预学策略的深思,基本的思想是:既要符合学习的共性规律,又要尊重文学阅读的特殊规律。

相关论文

江南杨柳,文学作品教学内容选择和呈现

内容:以实然层面观之,文学作品教学有着视作品为作家个体之作,教学多以知人论世层面展开,对作品的普世价值与革故鼎新的冲动等忽视的现象。
浏览量:70846 点赞量:16514

关于文学作品教学设计文体意识

在初中《语文》(以苏教版为例)教材中,文学作品所占的份额较大,散文、诗歌、小说各占一边天。因而,对文学作品的精心设计,就不得不成为。
浏览量:71177 点赞量:16239

教学选好文学作品教学切入点

【摘 要】文学作品的教学存在着不同的切入点,如可从标题、线索、结局或语段浅析硕士论文入手。教师要依文选法,灵活使用,在切实提高学生。
浏览量:119853 点赞量:26014

文学作品,学生,新课标指导下文学作品教学

回顾过去的语文教育,在学校,教师一度出现过把语文上成纯知识,纯技术的工具课;把生命力充满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语文教育变成无知无生命无血。
浏览量:20966 点赞量:6538

阐述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审美教育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形势发展,使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我从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中总结出五个方面,让学生领会美的心灵。
浏览量:9566 点赞量: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