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女性作品文学性和主体性

【摘要】文中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女性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女性作品的文学性和主体性的表现和关系,从社会历史和语言哲学的视角,挖掘阐述18世纪的理性启蒙思潮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女性写作的推动作用,着重论述女性作为文学阅读的主体和作为写作的主体的表现,以及对英国小说的兴起和发展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语言哲学;英国浪漫主义;女性主体意识;文学性
V.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写道:“在18世纪末出现了一场变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女性作品文学性和主体性相关论文由www.shuoshilunwen.com收集,如需论文.革,倘若我能重写历史,我会把它说得比十字军东征或玫瑰战争更重要,中产阶级妇女开始写作了。”(伍尔夫2003:7)阿姆斯特朗认为,小说的兴起和女性权威的出现,正是同一桩历史事件的两个组成部分”(Armstrong 1987:129)。中产阶级妇女开始写作不仅表现了英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女性作为创作主体的确立,同时我们也看到女性对话语权的争取与掌握也刺激、推动了整个英国小说史的进程。

一、文学性、文学主体性与女性主体意识

从20世纪60年始。女性文学批评在欧美大学和学术界逐渐兴起并迅猛发展,一个直接的理由就是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已渐渐走出边缘,步入主流;同时女性诗学的建构开始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R.骚赛劝告勃朗蒂姐妹“写作不是女人的营生”(Southey1837:2).J.S.密尔认为,“女性要想克服男性文学传统的影响,去创建属于女性自己原创的、原本的独立文学,将会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斗争”,因为“女性将一直就是模仿者而从不是革新者”(Mill 1869:14)。历史的脚步踏入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伊莲恩·肖沃尔特首次出版《属于她们自己的文学》一书,表明女性文学确立发展并日渐呈现自己的传统。女性作品的文学性在最初受到传统男性标准的质疑,那么文学性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女性作品的文学性又具有何种特征?
从语言哲学视角来看,文学性的概念应归功于形式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R.雅各布森1921年提出这样的论断:“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雅各布森1973:362)。这一定义注重文学的新颖性、鲜活性,归根结底是强调语言。结构主义驳斥了仅把语言作为文学性表现的标准,认为语言结构与修辞结构的融合,即按传统和文学背景的规范建立起统一的、功能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似乎更应该成为文学特征的标志——通过调动语言产生思想的功能,通过形式结构产生语义和题材方面的效果。在他们看来整部艺术作品的融合、统一性就是文学性。尽管结构主义已经把文学性从语言层面上升到结构层面,但试图把文学作品限制为某种单一品位或单一视野的做法,把追求结构统一的目标强加给文学似乎过于简单化、模式化。笔者认为讨论文学性不应单一或片面指向文学的某一方面或层面,应该包含文学的本体、客体和主体这三方面,文学的本体即语言、结构叙事等文本层面,文学的客体就是文学所反映的世界。而文学的主体则离不开文学的创作者和接受者。因此文学性要囊括语言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等层面,还要包含文化背景、人的思维创造、作用延伸等的深层内容。在“文学性”的定义中,文学创作者和接受者都是文学作用的阐释者,是主动的、不可缺失的。这与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世界、作者、读者、作品”的“文学四要素”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在这四要素中.作者——文学创作主体,也是文学的生产者;读者——文学接受主体,也是文学的消费者,这两个主体所表现出的主体性应该是认同文学性存在的重要依据。
“主体性”(Solomon 2005:122)在英文中等同于主观性,是个体独特经历和情感的表现性征。文学主体性的讨论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盛,其理论倡导者和阐释者刘再复认为,作家的主体性包括作家的实践主体性和精神主体性。与作家的实践主体性相对照,作家的创造主体性是作家的精神主体性;作家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作家的自我实现归根到底是爱的推移,这就要求作家必须具有超越意识和忧患意识,而超越意识的实现表现在创作中作家要有“超常性”、“超前性”和“超我性”。“接受主体”的“接受主体性”是“指人在接受过程中发挥审美创造的能动性,在审美静观中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使不自由的、不建全面的、不自觉的人复归为自由的、全面的、自觉的人,整个艺术接受过程,正是人性复归的过程——把人应有的东西归还给人的过程,也就是把人应有的尊严、价值和使命归还给人自身的过程”(刘再复1986:32)。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女性主体意识与女性主义思想内涵是紧密相关的。具体说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性主体意识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事实上女性主体意识的内容就像女性主义思想内涵一样,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充实着。但其中一点是基本的,即女性对自己作为独立的主体和社会的主体而具有独立的人格而存在。在人类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女性作为主体是消隐的,等同于不存在。以英国为例,直到1891年才取消丈夫将妻子闭锁家中的法律条文。而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享有选举权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文学领域,回顾整个英国文学发展史,不难看到从最早的盎格鲁·萨克逊时代到18世纪这漫长的两千多年中,英国女性默默无闻、悄然无声。直到18世纪中产阶级女性开始写作,直到19世纪被伊恩·瓦特称之为“女性小说的时代”的到来,英国女性作家作品层出不穷,女性作家为英国小说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这与当时英国女性生活状况,尤其是受教育状况的转变,整个英国乃至欧洲大陆的思想启蒙,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权主义思想和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都有紧密联系。

二、文学主体性的表现与小说的兴起

泰戈尔在《文学的本质》一书中提出文学的本质就是心灵世界的表现这一观点,他说,“把内心感受幻化成外部图景,把情绪感触孵化为语言符号,把短暂事物转化成永久记忆,以及把自己的心灵真实变成人类的真实感受,这就是文学事业”(泰戈尔1904:132)。伊安·瓦特在《小说的兴起》中对英国18世纪的作家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等人的作品地位进行评价,认为他们的作品“确实最早并最典型地代表了现代小说的主要理由意识和艺术特征——对现代人的关注,以及有意识地采用‘形式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黄梅2003:7)。瓦特把小说的兴起与个人主义思想的兴起联系在一起,认为小说表达了“特定个人在特定时间、地点的特有经验”。如果说笛福笔下的鲁宾逊是一个通过个人经历,拼搏奋斗而取得成功的上升资产阶级代表,那么当时女性作家在她们闲暇之余,半掩半遮中抬手写下的表现个人生活或者充满情感主义的虚构故事则是女性个人经验与时代气息相呼应、争取女性话语自主权的表现,或者可以理解为英国女性刚刚开始找到能够成为她们表达主体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和场所。
18世纪英国女性的文学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作为文学阅读的主体和作为文学写作的主体。按照哈贝马斯的对话理论,我们有理由认为女性阅读作为一种思想文化的对话行为,对英国小说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美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家C.卡普兰认为“阅读是一项公民权利,支持并显示了基本的个人独立性”(马尔赫恩2002:90)。当时由于流通图书馆的设立和道路的改善,也由于廉价书、二手书和盗版书的出现,作为文化消费的阅读越来越普及。同时女性受教育人数的增加以及闲暇时问的充裕,使得中产阶级女性读者群体日益扩大而成为当时文学消费的主力军。在18世纪的后25年中,阅读成为女性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女性书迷也开始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男性作家的作品还是女性作家的作品里都有所描写。R.谢立丹的戏剧《情敌》中就有位爵士批评读小说的女人,并狠狠地说:“镇里出了个流通图书馆,就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女性作品文学性和主体性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shuoshilunwen.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有了邪恶知识的常青树!”在简·奥斯汀的小说《诺桑觉寺》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小姐,你在读什么呢?”“我。只不过是小说罢了。”那位年轻的女士答道,一边检测装毫不介意的把手中的书放下,多少还有点不好意思——“只不过是塞两丽娅,卡米拉或碧琳达。”(Austin 1799:178)事实上,无论是简·奥斯汀还是其他女性主义者都认为阅读具有自我主体的积极而非被动的功能,是理性和的心理作用于其社会表达之间的一种批评联系。但不得不回避的事实是,文学经典是男性中心的书写表达,把男性经验视为普遍经验,要求读者对男性认同。因此对女性读者而言。阅读过程往往伴随着一个自我否定。甚至自我分裂的状态。长此以往,女性读者很容易对自身认知能力与经验有效性缺乏信心并产生怀疑。而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充斥着把女性形象妖魔化或者天使化的两极描写,因而J.菲特莉把阅读男性作品的女性读者称为“抗拒性的读者”(宋素凤2002:41)。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从阅读的主体向颠覆主流话语权,到成为书写的主体便是自然而然,而且也是必定的过程了。
N.阿姆斯特朗曾说:“现代个人首先是个女人……新的女性理想的传播促成了英国中产阶级得势,而英国小说的历史则与这两者都密切相关”(黄梅2003:443)。早期的女性作家发现传统的诗文形式并不适合挖掘女性生活,而快速兴起的散文式记叙则较为理想。英国第一位职业女作家A.贝恩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做了一件具有历史作用的举动——为赚钱而写作。她创作戏剧,发表书信和书信体作品,创立先锋式的文学形式:虚构散文故事(prose fiction),即后来发展成为新的文学题材——小说。在贝恩创作的众多作品中,《奥鲁诺克》以第一人称自转色彩的描述,讲述了发生在西非的黑人奥鲁诺克和妻子富于传奇色彩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个篇幅不长的故事不仅充满异域风情,更重要的是它对的批判带有超时代的前沿性。
贝恩的成功使其他一些粗通文墨而又处于经济困境中的妇女敏锐地意识到一个乐于购写“贝恩式”作品的读者群的存在,意识到一种新的谋生手段的存在。于是一批“贝恩的后继者”开始写讽刺性秘史,写爱情罗曼司。被戏称为“蓝袜子”的自学成材的中、上层阶级妇女开始活跃于伦敦的文化沙龙,并大举介入翻译和写作活动中。其中F.伯尼无疑是女性作家的佼佼者,并因此而被写入了正史。她的书信体小说《伊芙琳娜》是关于一个灰姑娘的成长转变的故事。它不仅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也在写作风格、人物刻画以及表现主题等方面都有很大突破。伊美琳娜从一个天真冒失的乡下姑娘,在进城后渐渐转变为说话吞吞吐吐,甚至一语双关的上流淑女,这种转变与“从相对轻松幽默地描写转向比较生硬不和谐的闹剧化的讽刺性的记述”(黄梅2003:404)相呼应。从主题上看它不仅仅是一部社会喜剧,伊芙琳娜的成长还包含着某种“堕落”——即从天真状态坠落到世俗,因此世俗与天真的对比与城乡对比的主题是平行并进的。
另一位女性作家E.海伍德则是一个创作时间持久而多产的受人喜爱的小说家。尽管她的作品只被归为言情故事,还被w.司各特批评为“依照古旧法国趣味写成的罗曼司。其语言夸张生冷,理念荒诞不经”(Scott 1824:97)。但她为同时期男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以及视角。从D.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洛克珊娜》,S.理查森的《帕米拉》、《克莱丽莎》以及F.菲尔丁的《莎米拉》等作品中,都不难看到与这些女性作家言情故事似曾相识的角色和情节。
女性作家的创作经历不仅使她们获得了一些经济补偿,同时也成为对女性精神与肉体上遭受折磨压抑后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意识的表达。在当时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已明显形成一种哥特风格。黄梅在《推敲自我》一书中引用一位研究者对哥特小说的定义时强调“四分五裂的主体”。强调“把哥特文化的兴起纳入18世纪英国有关自我(即所谓现代主体)的漫长缤纷而又作用深远的社会讨论这样一个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中”(黄梅2003:383)。18世纪众多女性作品中充斥着古堡、暗道,恐惧与惊吓,噩梦与灾祸。一方面可以把这作为当时女性存活状况的真实再现,同时女性作家也通过描写恐惧,书写现实中的主体意识。C.史密斯把她的小说《艾米丽》加上了“古堡孤女”的副标题,并在小说中直接描写古堡中的弱女子艾米丽的噩梦般的遭遇。书中充满哥特式的背景描写,那座阴森森的古堡使我们看到后来女性作家在她们的小说如《简爱》中的阁楼与疯女人。《呼啸山庄》中的荒野与孤魂等都有更为深刻的表达,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传统。玛丽·雪莱的《弗兰克斯坦》则成为其中的经典,故事不仅描写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庞然怪物以及它制造的一系列恐怖事件,更重要的是小说从女性视角大胆地挑战科学,表达对人类母性的渴望、对人性回归的呼唤,诠释女性作为存活主体和社会主体的深刻哲学深思。

三、结束语

传统的英国浪漫主义是华兹华斯、科勒津治、骚赛、拜伦、雪莱和济慈等男性作家为代表的伟大诗歌时代,在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女性主义思潮和后现写作技巧论为我们重新挖掘文学史,还原文学史全貌提供原始动力。“在1789年中,(英国)共有26位女性作家写出了28本小说,并呈上升趋势。到1796年时有33位女作家出版了39部小说……在某些小说形式上,如书信体小说等已与男性作家等同甚至稍微超过男性小说家。”(黄梅2003:57)因此我们看到在18世纪的英国,“女性写作已小有声势了,虽然她们所写的故事多有瑕疵。本身艺术成就不高,但它们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们使后一世纪中期的经典小说的出现成为可能”(Backscheider 1998:82)。
“18一19世纪的主体性理论对早期女性主义关于妇女读者和作者的思想至关重要。”(卡普兰2002:89)我们还可以理解为18一19世纪英国女性作为读者和作者的事实正是早期女性主义关于主体性理论的反映。“资产阶级女性作家所写的小说是从阶级分明的女性立场言说的。它通过文本的语言策略和过程把我们建构成与那种主体性相关的读者。”(卡普兰2002:89)在女性文本中,文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始终是一对孪生姐妹,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这在英国18世纪女性小说创作之初已表现出明显特征。再到后来的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小说时期和20世纪以意识流为主导的现代主义小说时期,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则更加鲜明,更为突出了。
【参考文献】
[1] 戴卫·赫尔曼.马海良译.新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杜书瀛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女性作品文学性和主体性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张婷婷.文学主体论的超越和局限[J].文艺研究,2001,(1).
[3] 弗吉尼亚·伍尔夫.贾辉丰译.一间自己的房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 弗朗西斯·马尔赫恩.刘象愚等译.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亨利·理查森等.郭洪涛译.女人的声音[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 黄梅.推敲自我:/b说在18世纪的英国[M].北京:三联书店,2003.
[7] 霍布斯著.黎思复黎廷弼译.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 李炜.“文学性——从自救到解构转移”[J].社会科学辑刊,2007,(3).
[9] 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杜,2005.
[10]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6,(1).
[11] 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12] 宋素凤.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13] 苏珊·S.兰瑟.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4] 维·什克洛夫斯基等著.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9.
[15] 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89.

相关论文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妇女就业状况

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工业革命的发展给该时期的英国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处于这一转型时期的。
浏览量:47720 点赞量:11887

“”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

摘要:本论文以“”时期政治化的女性形象入手,通过诠释“”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的形成、类型、特点、历史理由、文化内涵等情况,尝试考察“”。
浏览量:81805 点赞量:18017

试析东周嬗变东周秦汉时期女性地位嬗变

摘要:东周秦汉时期,随着当时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展,这一时期女性的地位也由此有所变化,当时政治、经济、风俗的进展都对女性地位的变化产。
浏览量:72566 点赞量:16937

分析社会地位认同民国时期女性形象嬗变生

摘要:广告史的探讨已经成为近代社会探讨的一个热点领域。广告不仅仅是一种传播艺术,通过广告,社会的许多思想会传递给民众,新的生活模式与。
浏览量:9545 点赞量:4259

简述社会地位认同民国时期女性形象嬗变生

摘要:广告史的探讨已经成为近代社会探讨的一个热点领域。广告不仅仅是一种传播艺术,通过广告,社会的许多思想会传递给民众,新的生活模式与。
浏览量:84829 点赞量:1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