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心理问题网络环境下社会心理理由与其对策

[摘要]阐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存在的主要社会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大学生 社会心理问题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38-02
当前,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其心理的折射,尤其在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网络极易成为他们发泄的出口,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社会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社会心理问题的界定

人在不同的存在状态下,具有不同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社会心理区别于个体独立状态下的心理,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不能离开周围的环境及他人孤立地存在,自己既受他人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他人。社会心理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
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心理问题是伴随着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是网络特定环境下的产物。网络社会是一个异于现实社会的互动空间。网络社会具有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的特点,如虚拟性、开放性、隐匿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为人们构筑了宽松的心理环境,使人们在网络环境下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从而造成网上心理与网下心理不同的表现。所谓网络心理,就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网络时空(网络环境)里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而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心理问题就是发生在网络的特定环境下,人们由于不正确地看待和使用网络而引起的不良社会心理。网络社会是网络互动的产物,人们在网络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从而使网络具有了社会意义,最终构成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互动仍然无法摆脱彼此之间的联系,自己的心理既受他人或群体的影响,也影响着他人的心理,从而形成网络特定环境下的社会心理。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

(一)盲目从众心理。所谓盲目从众心理是指不顾是非曲直地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的心理。在各种网络互动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参与的原因和目的,也没有主见,而往往是受他人的影响,人云亦云,盲目跟从。当前,网络谩骂、“人肉搜索”、“网络审判”、“哄客”等都是大学生盲目从众的具体表现。在网络社会中,志同道合的大学生常常能够联系在一起,结成临时性的群体或固定群体,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情绪、态度,从而导致从众心理的产生。大学生盲目从众的心理通常是在群体的影响下产生的。由于群体存在强大的舆论氛围和力量,大学生极易受到他人及群体的影响,产生盲目从众心理。面对群体的影响,大学生主要表现出真从众和权宜从众两种情况。真从众是指选择与群体完全一致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一些大学生因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难以判断是非曲直,因此选择与群体保持一致的看法和行为。另一些大学生虽然具有自己的判断,但由于受他人的干扰或迫于群体压力,最终也选择放弃自己的意见,保持与大多数人一致的判断和行为,属于权宜从众。盲目从众心理是一种具有破坏性作用的社会心理,它容易助长负面社会心理的蔓延,诱发不良群体行为,是不可取的。
(二)借机发泄心理。网络是当前大学生发泄心理的重要渠道,大学生通过网络聊天、游戏、发布博客等形式可以发泄各种不良情绪。然而,借机发泄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发泄方式。由于现实生活的某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和平衡,一部分大学生毫无约

源于:本科论文www.shuoshilunwen.com

束、不加控制地把现实生活中的不良情绪转移到网络社会中。在网络言论上,一部分大学生常以嘲讽、戏谑、谩骂等口吻攻击他人。在网络游戏中,大学生的暴力和攻击行为也充分体现出其借机发泄心理。通过的格杀和暴力场面。大学生达到心理的释放和痛快,但这种极端的发泄行为容易模糊网络与现实的界限,并可能将网络的暴力倾向带入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借机发泄的心理具有明显的非理性、情绪化、随意性等特点。一些大学生之所以无条件地发泄不良情绪,是因为把网络视为释放“本我”的窗口。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正是在“本我”的支配下,大学生毫无约束地把对现实的不满、愤怒、焦虑等情绪转嫁到他人或事中。
(三)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大学生对社会具有强烈的抵触和反向心理。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是:对政府政策、言论、主流观点、社会精英、富裕人群均持怀疑态度,怀排斥心理,宁信其错,不信其对,宁信其坏,不信其好;一些有违社会公德的人和事,在网上不仅很少受到抵制,反而受到追捧。在看待政府或相关部门的问题上,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尤为突出。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大学生往往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立,对涉及政府或相关部门的网络事件的缘由、背景、处理结果等持批判和怀疑态度。此外,一些大学生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也会采取标新立异的行为方式,如表达针锋相对的观点,运用犀利的语言等。这类大学生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背道而驰,表现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反对一切的行为特点,实际上就是一种逆反心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带有针对性和否定性,还表现出浓厚的个人感彩。由于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大学生对涉官涉政事件的判断不是根据客观事实,而是依据自身的情绪、态度等加以定论,扭曲政府或相关部门发布的信息。
(四)“仇富”和“仇官”心理。当前,大学生对社会公正问题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在财富、权利等差距的日益凸显下,大学生容易滋生出对富贵阶层的对立和敌视心理。大学生对于贫富差距的归因、对富人群体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认知不同,其产生的社会心理反应也不同。在网络社会中,一些大学生对于贫富差距具有更强烈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具体表现为“仇富”心理的泛化和偏激化现象。所谓“仇富”心理的泛化,是指对一切富者都怀有愤慨态度;仇富心理的偏激化是指用非理性的方式向富者表达愤慨、讨回“公道”,更有甚者用肆无忌惮的手段向社会发泄“仇富”的愤怒情绪。由于网络社会提供了情绪发泄的自由场所,“仇富”心理极易加剧和升级,演变成对一切富贵者的仇恨。同时,当出现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矛盾时,大学生也容易丧失冷静的头脑,呈现出强烈和极端的敌对情绪。与“仇富”心理的对象目标不同,“仇官”心理则针对一切掌有权力的人,主要涉及官员群体,它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对官员不分青红皂白的质疑、谴责和批判等。“仇官”心理主要来源于大学生对官员的不满。近年来,腐败、特权、官僚作风等现象逐渐凸显,由此一些大学生丧失对官员的信任感,并激发出片面、盲目的“仇官”心理。大学生的“仇富”、“仇官”心理呈现出强烈的针对性和情绪性。首先,仇视的目标明确指向富人和官员群体,仇视的对象不仅包括富人和官员本身,还包括被冠以“富二代”、“官二代”的子弟。在贫富和权力的差距比较中,大学生表现出的往往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强者的质疑,当“仇富”、“仇官”心理在网民中间蔓延开时,富人和官员群体就成为矛头的指向。其次,大学生在评价和判断涉富、涉官事件中抱着情绪化的态度。受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的影响,人们常常把富人、官员群体与不公、腐败联系在一起,因而难以作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一些大学生甚至借机发泄对富人和官员的不满,通过谩骂、造谣、恶搞等形式煽动他人的仇恨情绪。
三、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引导队伍。网络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网络氛围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而消极的网络氛围则会对不良的社会心理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网络环境的监管体系尚未完全确立,网络环境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社会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国家及学校必须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引导队伍包括各大宣传部门,如媒体、学校、社会组织等。一方面,网络心理引导队伍应监控网络环境,加大正面引导的力度。网络心理引导队伍可以通过介入各种网络传播渠道,如论坛发帖、网站评论、博客辟谣等形式,掌握大学生网民的心理动态,实施正面舆论引导。另一方面,网络心理引导队伍还应及时消解不良的社会心理,提供各种心理咨询怎么写作和心理辅导。网络心理咨询和辅导可以及时疏导大学生的社会心理问题,避免其恶性发展。
(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培养大学生自律意识。网络道德是人们在应用网络时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网络道德意识淡薄是网络环境下社会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由于网络社会缺乏统一的、明确的道德规范,大学生处于多种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碰撞之下,一些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当前网络社会必须尽快建立起统一的道德规范,使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哪些网络行为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同时,还要培育大学生的自律意识。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隐匿性等特点,网络道德不像现实社会的道德那样,可以依靠外在的监督力量实现,而只有依靠大学生的自律才能维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尤为重要。培育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就要倡导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社会心理的影响,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自我约束网上行为等。通过自律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即使在没有外力约束的情况下,也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和网络行为。
(三)开展网络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网络心理教育就是以网络心理为教育内容,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大学生的心理走向成熟还需要一个过程,网络的负

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shuoshilunwen.com

面效应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因此,网络心理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需要。学校应开设网络心理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分清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界限。同时,应把网络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强化网络心理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把网络道德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可以使网络道德内化为网民个体的思想意识,促进其转为良好的网络行为。此外,通过掌握网络心理发展的规律,了解网络心理的动态,可以引导网民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引导不能仅靠单一的教育形式,只有把网络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理想的调控效果。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高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韦玉梅(1984-),女,广西南宁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运动人体科学系教学秘书;吴铁勇(1985-),男,江西南昌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高尔夫与休闲旅游系主任助理。
(责编 吴筱)

相关论文

试述英语学习网络环境下自主英语学习对策

【摘 要】本文以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建构主义和自主学习为理论基础,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实践基础,指出了基于网络的大学生自主。
浏览量:132894 点赞量:29317

机关化解网络环境下社会矛盾

论文摘要: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我国快速进展,普及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民众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社会结。
浏览量:9171 点赞量:3516

谈述校本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校本研训和实践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媒体计算机物理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讯,实现软、硬件及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环境总是与一定空间。
浏览量:120694 点赞量:2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