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桃姐》“艺术场域”与社会影响

[摘要]电影《桃姐》以老人等弱势群体为表现对象,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从无人投资到刘德华的慷慨赞助,使其在生产、消费、运营的产业链中注入了“公益性”的色彩。影片中表现的“主仆情”具有浓厚的“香港”色彩,在“怀旧”的情境中再塑了“香港”的城市个性,体现了香港电影界艺术家们的“集体心理”和文化追求。可见,“人道主义”“公益性”“香港”构成影片“艺术场域”的三个维度,以此传递了影片的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桃姐》;艺术场域;社会影响;人道主义;公益性
美国著名电影史研究专家罗伯特·艾伦与道格拉斯·戈梅里合著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社会电影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们认为:“电影总是要反映特定时代中社会的、需求、恐惧与抱负的。”[1]显然,电影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往往是帮助我们理解电影的重要视角。影片《桃姐》逆商业潮流选材,将视角投向被社会的遗忘的“老人”,倾注了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影片的生产、消费、运营得到了多方的“赞助”,具有某种“公益性”的特征;影片的情境充分体现了“香港”的城市个性。可以说,“人道主义”“公益性”“香港”构成影片《桃姐》“艺术场域”的三个关键词,使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一、 “人道主义”精神的张扬

影片《桃姐》自2011年首映后屡次获奖,2011年7月28日,该片入围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荣获“银熊奖”;2011年9月9日,获意大利平等机会委员会率先颁发的平等机会奖;2011年9月10日,获天主教人道精神组织Signis颁发的特别表扬奖和意大利一个权威电影组织颁发的名为La Nicella的奖;2011年11月26日,该片斩获第48届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并入围2012年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八项提名,最后获得最佳电影、导演、编剧、男主角和女主角五个大奖,实现了奖项的大满贯。以上奖项除了对影片《桃姐》在导演、编剧、男女主角等电影创作方面的认可,也充分肯定了它在“传达人道精神”“传达怎么写作他人精神信息”“彰显老人等弱势群体在社会享有同等地位”等方面的社会价值与作用。毋庸置疑,关注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存活境遇是影片着力表现的主题,这一主题也成为该影片产生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理由。
影片《桃姐》的主人公“桃姐”就是弱势群体的代表。她是一位仆人,为罗杰家族工作六十年,侍奉罗杰家庭老少五代人;她没有亲人,孑然一身;她是一位老人,年近古稀;她是一位病人,身患中风。可以说,影片中的“桃姐”是一位没有家庭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人,孤独、苍老、病痛袭击着她的身心。在影片灰暗的色调中,我们感受到“桃姐”的落寞和边缘,就似一片随风漂流的落叶,让人心酸。然而,她心地善良、真诚质朴,照顾罗杰细致入微,视如己出;当得知身患中风,不想连累罗杰,主动提出去老人院了此一生。影片正是在这种不对等的社会关系中,着力表现了罗杰对桃姐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他们之间超越主仆关系的母子之情,传达了人道主义的关怀。
透过“桃姐”的视角,我们看到老人院里生活的老人们,他们同样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影片通过真实的镜头语言表现了老人们的生活状态,在那狭窄的空间里,这些老人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病痛,还要遭受子女们的漠不关心。正如“桃姐”的扮演者叶德娴为了演好角色前去老人院体验生活,她感叹道:“以前我没去过老人院,结果去的时候被吓了一跳。我发现很多生病的老人身边缺人照顾,他们的子女都太忙了。我就想,他们这么痛苦,脑子里想的什么?其实他们不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是希望能多点机会再看子女一眼,但又不想耽误子女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心情很矛盾,你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想死还是想活。”影片聚焦老人院的场景时,总是采用长镜头来拍摄,希望真实地再现、还原老人院老人们生活的境况,其影像的感彩压抑而悲伤。虽然,《桃姐》影片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铺陈,但深含情感的镜头、画面却诉诸人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深思力,这让每一个观赏影片的人都不得不去深思:我们是否应该给予这些老人以更多的人文关爱?我们人类的人道主义情感为何在这些弱势群体身上得不到体现呢?镜头是冷酷的、沉默的,但它却让观赏者的心灵备受煎熬,这也许就是影片《桃姐》镜头表现的社会作用,同时也彰显了主人公罗杰对桃姐真挚情感的社会价值。

二、“公益性”色彩的营造

电影《桃姐》由刘德华、叶德娴主演,王馥荔、秦沛、黄秋生、秦海璐等众多明星友情客串,通过明星的符号价值增强了影片的社会影响力,影片从一开始的无人投资到刘德华的慷慨赞助,最终获得市场票房和艺术追求的双重肯定,这使得电影《桃姐》在生产、消费、运营的产业链中注入了“公益性”的色彩,赋予影片本身以更大的附加值。
影片《桃姐》的导演许鞍华曾经说过:选择刘德华、叶德娴等明星加盟自己的作品,目的是想通过他们的社会影响力来吸引大量的年轻观众。因为“电影明星往往是电影观众选择影片时所考虑的因素之一。……明星是符号,不必完全等同于他要扮演的角色。由于观众可以想象一个明星的整体形象(区别于他或她在电影中扮演的特定角色),因此,挑选特定的演员对于角色塑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2]。虽然影片《桃姐》是一部关注老人题材的作品,但它由刘德华主演的“罗杰少爷”和叶德娴主演的“桃姐”共同产生“明星效应”,弱化了影片题材的小众化,增强了影片在年轻受众中的影响。而王馥荔、秦沛、黄秋生、秦海璐等众多明星的友情客串,更让影片的传播影响力得以扩大,从而赢得了丰厚的回报。2012年3月22日,天下英才传媒集团公布的“华语电影50强排行榜榜单”,电影《桃姐》排名第一。这次调查主要针对2012年1~12月在内地影院上映的电影,由专业机构按照多个指标,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11个城市完全通过调查形式采集民意,最后由专家评委会评出多个奖项。可见,影片《桃姐》在观众中深受欢迎,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著名的艺术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尔曾在其著作《艺术界》中提出“艺术界”这个概念,他认为:艺术是一个人际网络,网络中的人们以他们对行事惯例的共识为基础开展合作,生产出让这个艺术界得以闻名的艺术作品。可见,霍华德·贝尔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将艺术视作一种“集体活动”。这种“集体活动”包含了每一个人的努力与贡献,因此,影片《桃姐》获得诸多奖项,并且赢得较好票房的结果充分证实了“艺术界”对艺术作品成功并产生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作用。《桃姐》这部影片从一开始的创作、生产到后期的运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间的过程充满了“感动”的元素。导演许鞍华被讲述主仆情深的电影剧本所“感动”,虽找不到投资,但依然坚持不懈;刘德华出资是因为“感动”,宁愿不要片酬,也要促成此事;而叶德娴、王馥荔、秦沛、黄秋生等明星出演也是因为“感动”,因友情而给予赞助。由此可见,影片《桃姐》的生产、消费、运营带有明显的“公益性”色彩,既有“感动”的情感赞助,也有“资金”的物质赞助,既有导演、演员个人情感的直接投射,也有评委、观众的热烈捧场。影片“公益性”的色彩一方面丰富了导演、演员的形象,塑造了他们“被感动”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也和影片的主题“探究人际关系与情感关系”相得益彰。这种戏中戏外遥相呼应的共赢模式,实现了《桃姐》由内及外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感动”的“公益性”色彩使得影片《桃姐》得到了受众、评委的充分肯定。

相关论文

人,《桃姐》背后有老年化社会现实之虞相关

最近,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女性题材电影《桃姐》很火。相较于动则上亿的大片而言,这部电影仅仅1200万的投资,却在“内容为王”上做到了极致。
浏览量:46710 点赞量:11820

这是关于,《桃姐》写作策略

这是香港著名导演,最擅长拍小人物的温情生活的许鞍华在2012年导演的力作。《桃姐》是以人命名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Roge。
浏览量:118740 点赞量:25713

试述探析舞蹈对电影《夜宴》艺术价值

[摘 要] 舞蹈让电影大放光彩,电影的蒙太奇技术让舞蹈更加立体化,更能体现舞蹈的流动美;舞蹈让电影更具艺术性,意趣盎然。舞蹈。
浏览量:21643 点赞量:6476

影片,电影,《桃姐》:低调而华美人性绽放

2011年9月,许鞍华的《桃姐》亮相威尼斯电影节,颇受舆论好评。此后该片先后荣获台湾第48届金马奖三项大奖、第18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影。
浏览量:58260 点赞量:14018

秘密电影《秘密花园》艺术特色

[摘要]经典儿童电影可以让所有人(包括儿童和成人)重新用童年的魔法之眼来观察世界。电影《秘密花园》正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该片改编自美。
浏览量:21324 点赞量: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