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网络变迁特点和原因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工作环境的转变,他们的社会网络也会随之变化。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在进城务工前后分别有哪些特点,而导致农民工社会网络变迁的理由是什么,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网络; 社会发展1672-1578(2014)18-0006-01

1.相关概念界定

1.1农民工。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产物,具体指的是身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拥有农业户口的工人。
1.2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所谓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是指农民工与他人之间因社会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社会网络代表着各种社会关系,如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生意伙伴关系、同伴关系等,经由这些社会关系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就被组织串联起来了。

2.农民工社会网络的特点

2.1进城务工前农民工社会网络的特点。进城务工前,他们的社会关系也限于初级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中,他们的社会关系几千年来往往是一个家族、一个姓氏组成一村一庄,即使同一村庄有杂姓居住,也常常是世代为邻。他们的社会网络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2.2进城务工后农民工社会网络的特点。进城务工后,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流动广度和跨度日益扩大,组织形式和流动方式日趋复杂,其社会网络在保持其原有的基本特征的同时,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
2.2.1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关系构成发生了变化。就社会网络的关系构成就来说,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在原有的初级关系网络基础上再建构了新网络,包括以工具理性为取向的初级关系和次级关系。新网络仍不可避开的大量嵌入大量血缘和地缘的因素,只不过在新网络中,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都得到了放大。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络同心圆半径扩大。亲缘地缘得到放大,农民工的老乡是一种颇有弹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毗邻而居的乡亲,同镇同县的故人,还包括来自不同村镇仅为同省籍的人。这种夸大地域范围以拉进关系的行为,可以迅速帮助农民建立新网络,以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这是他们获取更多资源、更好适应城市的必定选择。
2.2.2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关系强度发生了变化。就网络中关系强度而言,在迁移初期,农民工网络中的强关系还是亲戚和老乡,城市人在农民工社会网络中占的比重不够大,能成为强关系的更是比较少。基于此,有研究者认为农民工的职业身份转变前后,其社会网络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变化的只是形式而已。迁移初期关系强度出现的这种特点,其理由不仅仅如费老所说的,对血缘和作为血缘关系投影的地缘关系的深刻认同,也是克服适应初期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的一个较为通行的策略。由于在我国现行的属地管理体制下,外地人要受流入地有关部门的制约,而农民工常难以享受到流入地城市提供的管理怎么写作和各种政策待遇。因此,城市的农民工要时时准备应付外部社会施加给他们的压力。在没来得及与当地人建立强关系时,唯有强化亲缘地缘关系。

3.农民工社会网络变迁的理由

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的社会网络也随之变化,而促使农民工进城的理由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
3.1经济因素。布洛赫在《希望原理》中说,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经济因素对农民工社会网络变迁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农民工社会网络变迁的基本动因。
3.1.1伴随着农村土地的征用及征收,使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存活的物质生产资料--土地,同时,社会生活水平也在逼迫性的提高,仅靠几亩农田早就不能满足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3.1.2由于结构性通货膨胀,原料上涨,交易条件恶劣等一些外部经济因素,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成本大大提高,农业方面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同时,农业本身是一个没有附加值的行业,农产品的单位产量也是有限的,我们不难看到工业品的附加值在不断的上升,这由此导致了农村交易条件恶化。事实上农民收入在有限增长的同时,消费支出却越来越大,农民务农"入不敷出" 赤字愈大,这严重挫伤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3.1.3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相比条件下农民更愿意外出务工,最起码打工不需要望天而收,只要自己能吃苦、肯吃苦, 那肯定是会有收获的。
3.2政治因素。可以说,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及其附属制度,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产生的体制根源,是农民工迁移的制度因素,也是农民工社会网络变迁的政治因素。比如,大量的公共怎么写作提供(包括医疗、教育等)是建立在地方财政基础上的,这就造成公共怎么写作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有非常大的不均等。到大城市以后,农民工可以部分地分享这种怎么写作,提高生活质量。现在我国公共怎么写作的享受有一部分是与户籍挂钩的,比如教育和医疗,但也有很多公共怎么写作无法与户籍挂钩,比如说地铁、城市绿地、文化设施等。
3.3社会文化因素。孩子求学,转变了农民工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转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推动了农民工的迁移,间接导致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变迁。在我国,乡土社会特别重视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亲缘、地缘关系,这种对血缘、亲缘、地缘关系的重视,影响着农业人口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随着亲朋好友中外出打工的赚的钱越来越多,涌进城的农民工也越来越多;部分农民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并且获取更多的收益;农村应用新型的科技,使得劳动力剩余。参考文献:
[1]赵璐璐.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农民工迁移行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6)
[2]单菁菁.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变迁[J].城市理由,2007(4)
[3]周霞.论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信任结构的同构性/以成都市大丰镇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6)
作者简介:
周佳(1990.1-)女,广西桂林人,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生,方向:公共关系与CIS。

相关论文

关于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变迁与其原因

作者简介:刘朝朋,男,(1986 12-),湖南邵阳,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自古以来,教师一直是受人尊敬的职业。然而,就是这么一份太阳。
浏览量:20329 点赞量:6204

农民工群体内部差异:社会流动和社会网络

【硕士论文】:正社会转型期,城市化滞后区域、城乡发展失衡已变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户籍制度下的2元社会结构与其的制度安排大量人口。
浏览量:48437 点赞量:12154

立于社会网络农民工就业作系统设计

【中文】:已有2亿3千多万农民工,拥有农民身份,却在城市从事非农劳动。就业是农民工来到城市的首要诉求,而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对其找工作起着。
浏览量:59296 点赞量:13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