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农村工业发展经验再认识

摘要:我国农村工业是中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以来,我国农村工业在前二十年发展积累的基础上进入全面转型阶段,在发展中产生一些新的有价值、有创新、可推广的新鲜经验。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挖掘、整理和总结了这些经验。
关键词:经济转型 农村工业 发展规律 经验认识
农村工业化也称乡村工业化,是指乡村地区以工业为主的非农产业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乡村居民职业构成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逐步增加,乡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不断提高。① “十五”以来,全国乡镇企业坚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我国加入 WTO 的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提高和结构调整为主题,以怎么写作“三农”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实施科教兴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升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初步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的乡镇企业发展新格局,为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民就业和增收,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平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我国农村工业的发展轨迹和区域特征,运用经济发展规律和科学发展理论进行理性深思,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带有普遍性、趋势性、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可称之为基本经验。笔者认为,这些基本经验是:

一、必须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为农村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我国35年来农村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乡镇工业之所以能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其根本理由有两条:首先,农村工业这一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必定趋势;其次,广大农民追求富裕生活的强烈愿望,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本质要求。因此,必须尊重和支持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经济、追求富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并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轨道,提高组织化程度,使之转化成为建设现代化农村的物质力量。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过程中,计划经济时代沿用的许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但不适合指导和约束农村工业发展,而且成为农村工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严重影响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因此,必须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导向,创新农村工业经济体制及其运转机制。乡镇工业的巨大成就,从根本上说得益于改革。农民办工业,本身就是一场革命。改革开放35年来的实践证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使农村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可以使乡镇工业经济形成一套灵活有效的运转机制,从而使农村工业企业迸发创新活力。只有深化经济体制及其运转机制改革,才能创造农村工业经济顺畅运转、保护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的发展氛围,这也是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农村工业快速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北京等地,放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村工业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层层推进,不断调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改革开放初期采取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经济责任制,以调整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打破了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随后,实现利改税,并通过税收杠杆缓解不合理的矛盾。建立和完善经营机制,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现了以承包制为主要特点,租赁、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1992年以后,农村工业企业普遍进行了股份制、企业集团、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资本运营等一系列改革,部分企业基本完成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并实现上市融资。上述体制机制的改革,激发了农村工业企业的创新活力,调动了企业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着农村工业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

二、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本地农村实际选择工业发展模式。

从我国东部的江苏和浙江农村工业发展模式看,工业化呈现出多样化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浙江各地区的工业发展模式虽各具特点,但工业化道路大体可归为两大类型,即以浙东北主要依靠乡镇集体企业发展工业的苏南模式,以及浙西南一些地区主要依靠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工业的温州模式。就浙东北和浙西南内部而言,各地市由于工业化起步条件、进程和具体做法的差别,又都带有地方特色而各不相同。目前,江苏农村工业的“新苏南模式”正在取代之前的“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更加体现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江苏“两个率先”基本精神,符合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也更符合苏南农村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工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由于一些地方抓住了重大发展机遇、有效整合与发挥了本地的资源优势、创新了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转机制,同样取得了成功,涌现一批百强县、百强镇和百强村。目前,各地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之中,并且出现了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趋势。因此,农村工业发展模式并不是一元的、单线的模式,而表现为内在成长和外向传播的发展过程。对于一个地区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哪一种模式的好与坏,而在于这种模式是否适用于本地区的实际。因此,要破除要么生搬硬套要么闭门造车非此即彼、在模式优劣理由上争论不休、采用某种模式就一成不变等思维定式,在对各种农村工业化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应选择既符合工业化一般规律,又适合本地区具体情况、博采众长而又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三、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原则,全面提升农村工业企业整体素质,引导工业企业走内涵式创新发展道路。
必须增强乡镇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外部资源和市场约束力因素的增加,乡镇企业必须切实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机制。苏南在这方面积累了三条基本经验,这就是:不断增加投入,更新改造物质技术装备,大幅度提高乡镇企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技术合作,不断增强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智力开发力度,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借鉴苏南经验,要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向高附加值产业进军。在管理上积极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策略,引导企业向集约化经济转变,以企业形象、企业精神、商标品牌等为重点的企业文化建设。乡镇企业要逐年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和开发能力。坚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主抓降低成本和节能降耗,大量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装备新设备,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坚决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产业集聚发展的正确方向,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大力实施“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加强乡镇企业人才培养和储备,提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加大乡镇企业家培训力度,提升乡镇企业家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平衡发展。鼓励乡镇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学习国际通用规则,发展对外贸易,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乡镇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办企业,设立营销网点和办事机构,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力度,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全面提升乡镇企业素质。

四、必须坚持以农村工业为主导,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向融合化、外向化和城镇化方向发展。

推进农村工业、农业与怎么写作业融合发展。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谁乘势而上谁就占据主动、在未来拥有更多市场话语权。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农村工业企业在提升自身工业化发展能力与水平的同时,必须运用工业化的策略与技术反哺农业,推动农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例如,农业装备制造企业要凭借现有资金和市场等优势,以技术升级、产品换代为动力,吸引关联、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链条内涵延伸、外延拓展,并带动科技、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怎么写作业加快发展,着力构建工业、农业、贸易、科技等产业相互关联、相互推动的现代产业集群。
进一步提高农村工业经济开放度。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份在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乡镇工业企业处于主力的位置。为此,各级政府应当在政策上倾斜,在技术、人才上支持,在外向型项目的申办立项方面简化手续,在业务上加强指导,为乡镇工业发展外向型经济营造良好的环境,使之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近二十年来,乡镇工业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外贸、 外资、外经三外齐上、三外联动,引进外资、技术,大力发展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扩大产品出口,组建境外企业。江苏工业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形成的利用外资经验,可以作为其他地区发展农村工业的借鉴。浙江和广东在实践中创造的工业专业镇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被其他具有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地区复制,并取得成功。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资本经营实践,山东省龙口市东江镇南山村的南山铝业上市运营实践,山东省邹平县韩店镇西王村创办四个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实践,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康博村精心打造市值180亿元的世界知名品牌--波司登羽绒服的成功实践,江苏省镇江市后巷镇飞达村打造“亚洲钻头王国”的村企共建发展模式,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旗忠村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园区经济的“以工养农、以工补农”发展实践,以及其他全国百强镇和百强村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实践模式与基本经验,都值得宣传、借鉴和推广应用。
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村城镇化制度,农村工业企业要积极支持就近区域的村庄改造和村镇新建工程,重点是中心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建设,将更多的传统小集镇建设成为农村工业、科技文化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省(区、市)境内涌现的众多新型小城镇,已成为连结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大力推进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和联合。城市工业将易于在农村加工的产业、产品转移给乡镇工业,腾出场地,集中人力、财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并通过组建企业集团等形式,实现城乡工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戴子刚,农村经济现代化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38-46.

相关论文

简述日本日本经济转型与引发中国生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在学习西方,却疏于近邻——日本。中日两国同处东亚,虽然目前两国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但具有相近的工业发展模式和。
浏览量:17506 点赞量:552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主义

民族与民族主义不足,是当今政治学、哲学等多学科、多领域所共同关注的不足。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潮流和社会运动对世界各国的民族发展和国。
浏览量:12330 点赞量:421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可逆转的发展深入,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作为刚刚把发展市场经济作。
浏览量:21360 点赞量:653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文化建设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时代的一种潮流,正在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参与其中,中国也不例外。经济全球化是以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
浏览量:145142 点赞量:3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