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金融体系风险与其防范

【摘要】近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既对改善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和提高金融效率有积极影响,但也推高了原本还不健全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深入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经营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金融体系 金融风险 防范
长期实施的利率管制政策和垄断的金融市场结构,使得中国金融资源分配高度不均衡,并且严重缺乏效率。银行业成为暴利行业,大量金融资源以极低的利率流入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和房地产等暴利行业,但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只能通过获取资金,经营困难,大批倒闭。目前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目前状况既危害了中国的金融安全,也打击了中国的实体经济。因此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及其防范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shuoshilunwen.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面对中国并不健全的经济制度环境和金融市场环境,利率市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与目前状况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相似度检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1993年,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同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3],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同时,放开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和5年期以上大额存款利率上限。
2012年以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同年6月8日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2年7月6日再次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下调为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20日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因此,目前我国从计划利率到市场化利率的推进程度已超过了50%:补充的利率产品——理财产品、民间融资的利率早就市场化,三大主流利率产品+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同业利率中贷款利率、同业利率也已基本市场化。目前的利率管制实际上只针对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最关键的一环,全世界在放开存款利率的过程都是非常谨慎和渐进的。我国目前存款利率已取消下限,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1倍,而且中国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在第一时间将一年及以下定期存款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据推测,央行很快将允许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之上上浮20%,利率市场化确实在稳步快速推进。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金融体系的风险

在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存款利率上升, 金融资源流向中小企业和表外业务等高风险高收益领域,整个金融体系会出现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格局。因此,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都面对着明显增大的风险,稍有不慎,甚至酿成金融危机。而我国又有着独特的国情和市场法律环境,下面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面对的金融风险逐一进行分析。

(一)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一般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存款利率上升,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因此,经营能力不佳、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金融机构容易受到冲击甚至破产。如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放开利率管制后出现了储蓄贷款机构危机,每年倒闭的金融机构超过100家。
其中一些商业银行将放弃传统的以信贷为主的经营策略,既可能尝试专业化、差异化,也可能选择混业经营、扩大规模。转型的失败和进入新领域的不确定性,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
特别是占主体地位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期被利率管制所保护,缺乏竞争力,不仅经营管理模式单一僵化,而且缺乏科学精细的风险管理手段,未来的经营风险不可小视。

(二)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正常波动致使商业银行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而造成的风险。这是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长期面对的主要风险,一般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重新定价风险。由于资产方或负债方的金融工具或产品重新定价或到期时间不同,利率曲线平行移动将导致银行成本骤然增加或收益骤然减少;二是收益曲线变动风险。由于资产方或负债方的金融工具或产品期限结构的多样化,收益率曲线非平移变化导致资产和负债的平均收益率不一致;三是基准风险。在同一时期内,如果两种不同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即基准利率变化水平不同,会导致其利率变动的不一致,增加商业银行的损失。四是期权性风险。资产方或负债方的金融工具或产品中内含选择权,利率变动影响这些选择权的行使,给这些资产的利息流以及经济价值带来不确定性的变化。
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利率管制,商业银行较少面对此种风险,一般通过调整存贷款期限结构和同业拆入/拆出结构等对冲利率风险,且只能通过到期或新发生业务进行调整,力度和效果都很有限。金融市场化和金融深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已开发出大量的利率风险缓释与制约的手段和金融工具。而我国尚缺乏人民币衍生品如利率期权、利率远期和利率互换(IRS)等对冲工具,难以满足商业银行有效对冲利率风险的要求。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现行利率风险管理与监测方式和系统主要适用于利率管制状态,与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也有很大差距,不仅监控频率和时效性需要提高,相应的工具和系统也需改造升级。

(三)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势必发生变化,其新增信贷资源可能更多向中小企业和资本市场业务等收益较高的领域倾斜,风险偏好因此而上升。
我国商业银行以往主要针对大型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小微客户数量多、风险分散且复杂的新局面。大部分银行还不能像以怎么写作中小企业闻名的美国富国银行一样,通过集中审批、系统自动打分来加快审批速度和有效识别风险。甚至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可能被迫下移审批层级和授权,增加潜在的风险。
表外业务和复杂的金融创新业务规模可能会上升,但我国目前还缺乏市场化的信用评级系统,对所有交易对手的真实情况调查成本太高,因此难以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设置集中的信贷管理和额度制约,信用风险的监测和管理都很困难。
利率上升使得金融市场中一直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理由也加剧了:高利率使得有更多选择的优质客户选择其他融资方式,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往往是高风险客户或者根本不打算还款的客户,从而形成逆向选择;而已获得贷款的客户为了获取高收益偿还高借款利息,可能会从事高风险活动,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都提高了信用违约的概率。

(四)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

由于存贷利差减少,商业银行为了提高收益,势必降低资产的流动性,如降低国债和央票的占比,增加更复杂、流动性更差的信用债和抵押贷款证券等的占比。但另一方面,由于不同银行之间的利差增加,银行之间债务的流动频率和规模都会提高;个人和企业提前还款和存款提前支取发生的概率会显著增加,商业银行存款的稳定性无疑会下降。存贷之间更容易形成由于期限结构的不匹配造成的流动性风险。
同时,金融机构会通过各种手段将表内业务转移到表外,放大财务杠杆,提高非利息收入。但表外业务的流预测和监控难度更大,流动性风险更加难以识别。

(五)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的风险关联性可能会显著增强。
1.相关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发展,使得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不同金融市场机构通过金融创新产品联系更加紧密,风险在银行、股市、债市和保险市场上快速传递。
2.随着存款波动性加剧,商业银行会拓宽批发融资渠道,扩大其银行间市场短期拆借、回购业务的力度,降低自身的流动性风险,但却同时提升了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关联性。
3.由于混业经营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分散风险和易于金融创新等优点,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实施综合化经营,开展证券、信托及保险业务的趋势将日趋明显。混业经营的企业必定会通过内部交易、关联交易发挥总体优势、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怎么写作效率。但风险也会随着这些交易通过信贷、投资、担保、救助、承诺以及转移定价等进行在整个集团内部的不同金融机构以及这些机构的交易对手之间进行传递,形成影响面巨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造成金融危机。
4.我国长期在利率管制和分业经营的模式下运转,在涉及利率创新产品的发行、交易和监管等方面都无法可依,对混业经营也缺乏法律上严格界定、约束和监管,业内外人士都可能寻找制度设计的漏洞进行“灰色业务”的尝试,再加上非法行为的推波助澜,有可能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混乱。

三、利率市场化下金融风险的防范

(一)夯实利率市场化的基础

夯实目前普遍认同的利率市场化的环境基础,其中包括:
1.加强会计和披露要求、法律和司法系统以及市场基本纪律。它们对防范危机具有重要作用。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监管者和市场都无法阻止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
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存款保险制度不可避开地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如道德风险、金融垄断、多头监管等等。尽管如此,作为国家金融安全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款保险制度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3.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2011年我国信贷融资占社会总融资一半以上,债券融资占10%左右,股票融资占整个社会融资的份额不到10%。而银行体系债券持有量仍然占整个市场存量的70%以上,风险仍然过多积聚在银行体系。因此,应该进一步扩大股权融资比例,增加保险、基金、证券、个人投资者及海外投资者等非银行主体的债券持有量,建立更多元化的金融市场,让多种类型的投资主体共同承担金融市场风险,降低利率变化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二)推进金融创新,增加风险对冲工具

制定法律法规规范金融衍生工具的发行和交易。发行和推广利率期权、利率远期协议(FRA)和利率互换(IRS)等金融衍生品实现货币价值发现职能,规避利率风险;发行和推广信用违约掉期(CDS)等衍生品,转移信用风险;发行和推广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支持证券(MBS)和担保债务凭证(CDO)等,提高资产的可变现能力和产品定价能力。

(三)加强金融制度建设

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与银行、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相容的金融法律体系,但与利率市场化后可能出现的金融混业经营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在很多法规中存在与混业经营相抵触的条款,不能及时有效地规范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秩序。因此,应加强立法工作,建立一个保障金融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安全平稳转变的法律环境,防范各种潜在的法律风险和制度风险。

(四)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现行金融体系还存在不少缺陷,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产权过度集中、委托写作技巧矛盾突出、公司治理行为缺乏激励和约束。目前,金融市场也逐渐放开,降低了民营资本进入的门槛,与利率市场化的举措配套,有可能逐渐转变我国金融业的垄断市场结构,增强市场竞争,通过外部的硬约束倒逼体制内金融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及其防范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多样化、透明度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风险管理和内制约度。

(五)建立健全金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在金融企业内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将全面风险管理覆盖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评价、风险接受、风险转移、风险补偿。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流程、技术和风险度量模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支撑下,建立完备的风险计量、监管和制约系统。

(六)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产权的多元化,金融创新不断加快和混业经营的推进,我国的金融格局将呈融机构多样化和金融风险复杂化的趋势,对金融监管当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方面,由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金融监管实践,有很多先进的金融监管制度、流程、标准和组织架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2012年6月7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使得我国金融监管逐渐与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BASEL协议体系接轨,不仅有助于我们防范国内的金融风险,也有助于我国更快地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和体系。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金融深化的必定趋势,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应坚持循序渐进的方针,扎实有序地推进每一项基础工作,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控,确保利率市场化平稳顺利地完成。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我国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风险及防范[J].华北金融,2007(1):22-40.
[2]银监会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工作小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12):1-16.
[3]Mishkin,F..Financial Policies and the Prevention of Financ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及其防范由优秀论文网站www.shuoshilunwen.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N B E R Working Paper,No.8087,2001.
[4]郭彩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市场反应及面对的风险与化解[J].商业时代,2013(15):62-63.
[5]尹洪波.我国金融混业经营过渡时期的特殊风险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8(3):23-25.
作者简介:张蕊(196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