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艺”结合升华艺术“审美精神”

【摘要】在艺术教育改革的呼声一浪高于一浪时,往往陷入一种盲区:艺术教育改革目标定位忽视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审美教育”,盲目跟随理工科的模式。而“审美教育”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需“文”与“艺”结合:一是唤醒审美意识、营造审美意境;二是升华审美气韵、审美精神。
【关键词】文艺结合;审美教育;审美意境;审美精神
职场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这已是让众多求职者和职场上屡受挫折的人共同面对的一个困惑!在21世纪这一信息时代,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爆炸,没有人可以通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就掌握一生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与技能,“跳槽”行为在当今社会职场中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90年代后,艺术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综合性大学几乎都开设了艺术院校,什么才是艺术类“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呢?过去“文艺”是不可分的一个专门术语,但现在没有“文”,只有“艺”。“艺术类”专业,向来被认为是“吃青春饭”的行当,难道只是“会唱”、“会跳”、“会画”、“会演”就行了吗?在信息时代,知识、技能日新月异,社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艺术类”院校又该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呢?随着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理由。

一、“文艺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陷入了“盲区”

在改革的浪潮一波又一波袭来之际,中国的艺术改革又陷入种种盲区:19世纪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取得大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请进“德先生”“赛先生”。20世纪初由美国实用主义者、教育家杜威所倡导的实用主义教育流行于美欧国家,在实用主义教育制度下“文艺”被硬生生切断,“文”成为“艺”的工具,就像是一本产品说明书;1920年由美国海伦·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道尔顿中学所创立的道尔顿制:打破学科的系统性,所学的东西切割成零碎、断裂的;或效仿理工科的项目推进法:为完成一项目而有目的地教学;随着引进苏联的艺术教育体系,各类专业越分越细,各种艺术学科由于各自技巧的差异性被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相互间毫无联系的专业,艺术本身的综合性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专业艺术院校:舞蹈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戏剧学院……
凡此种种,总之,要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理念,才不失为改革?!在这种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中国艺术教育选择了以技术训练见长的西方学院派写实主义而抛弃了以人文方式培养艺术人才的传统模式(中国古典艺术的琴、棋、书、画;诗、书、画、印;词、歌、赋等综合艺术培养模式)……专业化越来越来强,而综合性越来越差,技术越来越好,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而且体现在艺术高考当中。艺术考生的高考文化课分数线比普通考生分数线低1/2或1/3以下,起点本身就很低,再加上大学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的理由,一批又一批生产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又将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贯彻到底;如此恶性循环,那长期以往,怎么培养出大师或艺术人才呢?种种现代艺术教育的理念恰恰是忽视了“文艺教育”的本质特征———审美性。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生活、对艺术的一种敏感能力和分辨能力,审美教育的缺席,审美能力的缺乏,都是必须正视的现象。

二、审美教育成为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

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越来越挑战中国的艺术教育。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对艺术教育的影响体现在艺术教育不再仅仅是艺术技法的教育,而是艺术能力的教育、艺术思维的教育、由艺术思维导致的综合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教育,更是审美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为最高目标的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具有综合高雅文化艺术素养的文明人、文化人。
“艺”是一种审美追求,是超越物质和现实层面的尚美精神;“文”在这不仅指抒情性的“文学”,它更是指更大、更丰富内涵的“文化”。而审美教育是以“文”为“艺”的审美意境的背景和底色,“艺”是在“文”的审美意境中开出的一朵奇葩,“文”与“艺”结合升华一种艺术审美精神。
审美教育是“审美意识”的启发;“审美意境”的营造;“审美精神”的升华的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教育。

(一)“文”与“艺”的融合唤醒审美意识、营造“审美意境”

审美教育,首先要唤起美的联想,美的意识。品读经典美文,在细细品味美的文字、沉浸在美的意境中,唤醒美的记忆。
王实甫的《西厢记》一段:“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把《长亭送别》演绎得如此凄美,妙笔下如诗如画的意境,如述如泣的离情,读来有一种心神交会的动容!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被吴贻弓拍成一部散散淡淡的散文风格电影,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经典词作成为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雅致凄切的旋律与空旷苍凉的意境完美融合,在幽美的文字之内,幽幽咽咽的声音之外,构成离情的永恒绝唱。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方文山的谱写的一首《东风破》,周杰伦配上幽幽古曲的演唱,韵味古朴,清幽,有着古代文学“空灵,淡远”的审美趣味。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周杰伦也唱响了方文山!……细细咀嚼这些美的作品,沉浸在美的意境中,沉睡的美的记忆被慢慢唤醒,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快感!

(二)“文”与“艺”结合升华为一种“审美气韵”、“审美精神

琴、棋、书、画;诗、书、画、印;词、歌、赋自古就是同根同源不可分的。如果只是“会唱”、“会跳”、“会画”、“会演”,那不是回到把“艺术”当成“技术”的远古时代吗?“艺”被抛掷于一片荒芜之地,没有“文”作为底蕴的“艺”,将很快枯竭致死。
试问演《红楼梦》的人却读不懂《红楼梦》或不去读它,如何演出“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一个林妹妹”?张爱玲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的很多,看了电视剧《倾城之恋》,很是失望,编剧把张爱玲的独特的“苍凉美”全抹没了,那已经不是“张氏”风格!没有让人扼腕叹息的“苍凉的手势”,也就没了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意蕴”!把一个天才作家的作品毁了!
舞蹈《雀之灵》中,杨丽萍仿佛化作为一只翩翩起舞的“孔雀”,化作一个精灵,散发着跃动和张扬的生命,孔雀时而轻梳羽翼,时而随风而舞,时而伫立溪边……杨丽萍把孔雀的神韵,把一个蓝色的梦,一个纯净而神秘的世界表现的丝丝入扣!而《云南印象》中她的学生只有纯熟的舞蹈动作,却是没有“魂”的孔雀!
马远、夏圭的画,多取寥寥一角、微微一隅,几枝枯木、一拳顽石、数杆青竹、一弯瘦水、几抹远山,画面大部分是空白或远水平野,只一角有一点点画,令人看来辽阔无垠而心旷神怡,在画幅上的大片空白,简率中透清旷,韵味悠远,形成独特的“残山剩水”之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是“诗意的追求”。心中无诗的画家,能画出充满诗意的山水吗?诗情画意中,“画意”是心中隐藏的“诗情”点拨出来的。
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气韵”范畴,孕育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成熟于各门类艺术推崇生动表现事物气韵之美的魏晋南北朝。“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蕴,也无法提升一种审美气韵、审美精神。“文”不再是“艺”的工具、“道具”、“花瓶”,而是构成“艺术美”的一部分,没有“文”只有“艺”,犹如没有“魂”,没有“神韵”,缺少艺术的“审美气韵”、“审美精神”。
中国古代艺术家往往多才多艺,或诗书画印;或琴棋书画;或诗歌舞。这些艺术家的才气表现在人身上,熏陶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气质”;而表现在作品中则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气韵”、“审美精神”。
著名台湾散文家三毛说过:“女孩子读大学是为了培养气质”,文艺青年身上应该有一股书卷气、一种灵气!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诗书形成一种内涵,而这种内涵外化为一种气质,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尽露无遗。漂亮的女孩很多,但只能沦为“花瓶”,漂亮是可以随着岁月而流逝,美丽则永远伴随着你,任凭沧桑岁月的打磨!外交界的名媛章含之,白发苍苍依然那么优雅、从容,这种气质有永远的魅力。
苏轼说过:“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序文与他的书法珠联璧合,他的《兰亭集序》以“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的独特气韵而成为“天下行书第一”。吴道子作画、张旭作书、裴旻舞剑的“三绝”说———书画舞的会通,三绝成一圣艺,成就那飞动的心灵。被称为水墨山水画的南宗之祖的王维的《雪溪图》形成中国画一种独特的“雪意茫茫寒欲逼”的“荒寒境界”,文人墨客喜欢“岁寒三友”:“梅、竹、松”,同样“盖欲检测此以寄其岁寒明洁之意耳”。表现在作品中独特的“审美气韵”、“审美精神”都是艺术家身上独特气质的外化。
中国艺术教育的主要理由在于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改革传统的艺术教育,使艺术教育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进步。艺术类院校如何营造绿色生态环境,走出一条良性循环的适合“艺术类”院校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艺术教育不同于理工科,如果高职高专的教改取向搞一刀切,无异于盲人摸象,文艺类高职应遵循自己的规律特点,审美教育才是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彭维芬,女,48岁,籍贯:广东连山。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相关论文

简析动画电影艺术独立精神和审美特征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2012年度课题 课题名称:动画美学时空认识研究(课题编号BM201207)摘要。
浏览量:58919 点赞量:14056

简析线条艺术审美价值生

摘要:在艺术活动中,线是人类观察世界、力图尝试表现世界的直觉符号, 是艺术最基础的语言和构成形式;线从来就不是客观的真实存在,而是。
浏览量:106958 点赞量:23147

审美加强艺术审美体会试述开启幼儿美心灵

摘 要:《新纲要》把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定位在审美的范畴内,强调了对儿童审美感受的引导。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是使人从自然的人变为审美创。
浏览量:15818 点赞量:5501

关于中西合璧——联芳楼建筑艺术审美表现

内容摘要:联芳楼,是广东梅县客家侨乡民居建筑形式的一种特殊风格的表现,是客家传统的房屋结构与西方的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典型民居建筑,它。
浏览量:146613 点赞量:32098

教学音乐欣赏教学提高艺术审美有效性尝试

【摘要】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毕业论文和教学手段来提高艺术审美活动的有效性,是需要我们音乐。
浏览量:46368 点赞量:11723

交往理性视阈中审美精神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当然,首当其冲的是经济基础要有所变革;随之,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必定要发生变化。一向漂浮于高空爱自由飞翔的美学,。
浏览量:10480 点赞量:3525